
DVD的发展由来DVD的全称,在诞生之初是 Digital Video Disc(数字视频光盘),目前则称为“Digital Versatile Disc”,即“数字通用光盘”,是CD/LD/VCD的后继产品。DVD从1994年下半年提出初步规格到1996年年初样机的出现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可谓发展迅速,是娱乐业公认的新一代标准的存储技术。而且,计算机业对其做出的反应也十分积极。
DVD的诞生和标准的确立,可以说跟娱乐业有很大的关系,就像当年索尼公司(SONY)开发CD 时是主要针对娱乐业的。在视频方面,早期的录像带(VHS)已远不能满足要求,就连当时仍是主流的LD(Laser Disc,激光视盘)也因体积太大携带不便而失宠,娱乐业希望媒介载体的小型化。为了在小型光盘中存储大量数据,就必须对原数据进行压缩处理,当时最通用的光盘尺寸只有5.25英寸,这就是我们熟悉的CD光盘。
之后, MPEG-1压缩技术于1989年推出,VCD(Video-CD,视频光盘)也随后不久诞生,它在娱乐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它相对于LD来说具有携带方便、 价格便宜的优点,而其图像及声音质量也略高于标准VHS录像带, 这对于一般用户来说已是足够了。但这并不能满足媒体巨头们的更高要求。
九十年代初,美国电影制片业顾问委员会起草了一份代表好莱坞七大电影制片公司的愿望书,其中一项就是要求能在一张CD中记录一部标准长度(135 分钟)的视频节目,并要求高于LD的图像和声音质量(1990年中旬提出此要求,1994年正式得到确定)。要知道VCD的图像分辨率只有352×240 (NTSC制式)或352×288(PAL制式),显然单从视频性能就不能满足上述要求。鉴于好莱坞影视集团在世界娱乐业中的影响力, 硬件厂商又开始了新的努力,可以说这就是研制DVD的动因。
与此同时,MPEG工作组在1991年也开发出了MPEG-2压缩编码方案,在相同的分辨率下,它比MPEG-1有高得多的压缩质量(平均压缩比约为1:40),但是,如果采用高分辨率(后来DVD的分辨率是720×480[NTSC制式]和 720×576[PAL制式]的分辨率),存储媒介的容量就必须更大,数据率更高(每秒钟最高近10Mb,而VCD只有1.15Mb)。但前提是当时为了照顾现有设备和CD光盘的可使用性,而采用了MPEG-1标准。若要采用MPEG-2标准就必须开发容量更大的光盘和全新的读取和刻录设备,因此研制大容量光盘系统成为第一要务。早在八十年代,IBM公司就曾研制过容量高达70GB的光盘系统, 并有样品出现。 九十年代日本的先锋公司(Pioneer)、三洋公司(SANYO)、日立公司(HITACHI)等也都开发出高容量光盘系统的样品,只是当时对其并没有迫切的需求,因此也都只是样品而已。现在需求出现了,竞争也就随之开始了。
DVD+R/RW的发展历程DVD+RW联盟的诞生缘由已经在上文讲过了, DVD+R/RW在DVD刻录界被称为“被抛弃”的子民,由于DVD的官方组织——DVD论坛在1997通过了另一DVD重写格式DVD-RAM,而使惠普、飞利浦、索尼三员大将“出走”,成立DVD+RW联盟向DVD论坛挑战,其主推的DVD+RW与DVD-RW同时开发,但最终没有被DVD论坛所接纳。DVD+RW联盟的成立对DVD论坛的触动可想而知,为了保持DVD官方组织的威严,DVD+RW被勒令不得使用DVD的官方标识,所以在DVD+ RW标志中没有DVD-RAM与DVD-R/RW标志中那熟悉的DVD Logo。
不过,凭借着30多年的光盘开发经验,飞/索两家虽然在DVD争夺战中败北,但其所开发的DVD+RW正式推出时,却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业界为了将它们与DVD-R/RW区分,DVD+R被称为 DVD Recordable ,DVD+RW被称为DVD ReWritable。
在DVD+RW的开发中,曾经走过一段弯路,而且是先+RW,后+R。在1999年,索尼与惠普第一次公布的DVD+RW标准——DVD+RW 3.0GB/面,并由ECMA出版了相关标准,但与DVD-RW相比劣势明显,而且兼容性也不是很好。
因此,DVD+RW联盟立即开始重新设计,不过一些设计思路仍沿用了3.0GB的标准。新标准(4.7GB/面)很快便于2000年基本定型,2001年年底推出1.1版,后在2002年1月推出改进的1.1 版,即DVD+MRW,主要的变化就是支持Mount Rainier(简称Mt. Rainier)技术。借助于DVD+RW联盟主力厂商强大的物理与逻辑开发实力,可以说它是DVD-RW在民用市场上的强有力的对手。
DVD+R/RW的物理格式DVD+R/RW在盘片的构成上与DVD-R/RW基本是一样的。DVD+R的结构图可参见上文DVD-R。
不过,在轨道的结构上,就有了很大不同。DVD+ R/RW虽也采用抖动沟槽的存储方式,但如何“抖动”却更有学问。首先,抖动的频率要比DVD-R/RW高很多,为817KHz,抖动单位长度约为 4.3μm,相比下之CD-R/RW的抖动长度为45μm,DVD-R/RW的抖动长度为25μm。
所以又称之为高频抖动(HF Wobble,High Frequency Wobble)式沟槽。高频抖动的好处是,可以更为精确的跟踪轨道,并且定位更为准确(因为检测周期缩短了),为DVD+RW能实现无损链接(LL,Lossless Linking)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其次,与DVD-R/RW的抖动主要提供马达同步信号不同,DVD+R/RW采用了在MD(Mini Disc)上就已有的设计,将扇区地址信息调制到抖动的波纹中。也就是说,在刻录时,通过检测抖动所产生的信号就可获得地址信息,这个技术就是地址预制沟槽技术(ADIP,ADdress In Pre-groove),它与CD-RW上所用的绝对时间预制沟槽技术(ATIP,Absolute Time In Pre-groove)很相像,只不过在ATIP中更多的是辅助信息(如生产商、可刻录时间与速度等)。
DVD+R/RW的特点DVD+R/RW的特点是,借助于出色的物理设计,再配合强大的逻辑功能, DVD+R/RW在能力上已经在DVD-R/RW之上。也就是说DVD-R/RW能做到的,DVD+R/RW都可以,但反过来却不一样。而且在速度的进步上一直领先于DVD-R/RW。在PC市场上,DVD+RW格式已经领先于DVD-RW格式。BookType技术的出现,以及老式的DVD-ROM与影碟机的陆续退役,使DVD+R/RW在业界中的兼容性表现已经越来越好。至于Jitter标准,DVD+(9%)比DVD-(8%)高出一个百分点,更是不值一提,它并不意味着什么。
DVD+R/RW的选择推荐就综合能力来看,DVD+R/RW光盘显然更强一些,如果是要求较高的用户,推荐使用DVD+R/RW盘片。有人曾经说DVD-R/RW适合存储电影,因为兼容性好,DVD+R/RW更适合存储数据,因为性能好。不过,当使用DVD+R/RW与BookType的组合后,DVD-R/RW的兼容性优势可能也就丧失殆尽了。所以我认为,如果能修改BookType的话,DVD+R/RW是通吃的格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电影和所谓的数据,都可算是“数据”,只不过涉及到一个影碟机播放的兼容性问题而已,所以从物理格式上就分析谁更适合存储电影或数据是徒劳的,在DVD光盘上都是以ECCB为单位保存数据,不同的只是逻辑架构,但这于盘片本身的格式无关,而将是DVD-Video与DVD-ROM应用规范所涉及到的东西。
对于普通的PC用户来说,选择DVD-或DVD+都是没有问题的,DVD+的优势在消费电子领域里才会更加明显(DVD+的随机寻址与无损链接能力提供了更好的可编辑性),对于日常的数据存储与影片的保存,二者都可以胜任。
DVD+R和DVD+RW区别现在市面上主要为DVD-R/DVD-RW以及DVD+R/DVD+RW等不同格式的盘片。目前国内市场较为见的有DVD-R、DVD+R、DVD-RW、DVD+RW、DVD-R DL、DVD+R DL、DVD-ROM这几类以及国内市场不太常见的DVD-RAM。接下来详细介绍一下这几种格式的差别。
DVD-R/RW是日本先锋公司研发出的,被DVD论坛(目前的DVD格式标准主要有这个组织确定)认证的DVD刻录技术之一。DVD-R的全称为DVD-Recordable(可记录式DVD),为区别于DVD+R,它被定义为Write once DVD(一次写入式DVD)。DVD-RW的全称为DVD-ReWritable(可重写式DVD),为区别于DVD+RW,被定义为Re-recordable DVD(可重记录型DVD)。目前DVD-R格式的盘片市场售价因品牌不同,包装不同价格从2元到10元不等,而可擦写的DVD-RW盘片的售价大多在20元左右。
DVD+R/RW是由索尼、飞利浦、惠普共同创建的DVD+RW Alliance组织(区别于上文提到的DVD论坛,是与之相抗衡的另一DVD标准制定组织)研发的。为了与DVD-R/RW区分,DVD+R被称为DVD Recordable(可记录式DVD),DVD+RW被称为DVD ReWritable(可重写式DVD)。DVD+R/RW跟DVD-R/RW仅仅是格式上不同,因此售价也相差不多。
DVD+/-R DL是相对于普通单面单层4.7G来说的单面双层刻录(DVD+/-Recordable Double layer),具有两个存储层,相比普通的单面单层刻录盘存储容量扩充到了8.5G,不过由于技术问题,生产这类盘片的厂商很少,目前市场中较为常见的只有三菱公司生产的盘片,单价也在6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