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炮台pào tái

旧时在江海口岸和要塞构筑的炮阵地。主要装备大口径、远射程火炮。阵地为永备工事,比较坚固。

炮台,顾名思义就是架设火炮的台基,是随着火炮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战时工事。炮台一般设在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塞,具有两门以上的火炮。

由于现代战争的变革和火炮的机动性,炮台已不再作为战时工事而遭遗弃,只留下一些大的具有战略意义或历史意义的炮台被保护下来成为历史遗址,如中国沿海城市的厦门胡里山炮台、上海吴淞口炮台、烟台东西炮台和旅顺电岩炮台等。这些炮台架设的多为近代岸炮,在抗击外来侵略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引申义-

1.新书在首次上市销售时,既不像大多数书那样放在书架上,也不堆放在书桌上,而是被一本一本地放在地上交错垒成一米左右高的中空塔形,这个圆形或方形的“书塔”图书销售行业中被称为“炮台”。“炮台”的位置一般在书店的进口处、收银台旁或自动电梯口等醒目位置,垒成“炮台”的书一般也是比较热门的新书,成了图书销售的风向标。

2.在台钓装具中也有“炮台”,是指架设钓竿支架的专用底座。

(1) ∶旧时在江海口岸和其他要塞上构筑的永备性火炮阵地,

一种旧式的固定的火炮发射阵地。构筑在江海口岸或要塞上。《清史稿·兵志三》:“以亲军炮队营驻 大沽 炮台。”如: 上海 的 吴淞 炮台。

(2) ∶为放置火炮而建筑的炮位或平台,亦作“礟台”。修筑在江海口岸等险要处用以安放大炮的工事。 宋 陈规 《守城录》卷一:“城面地步不广,必然难安大炮,亦难容数多。虽有炮台,炮台地步亦不甚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控海口莫如以礮墩易礮台。”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张尚书筹议慑服邻邦先图自强疏》:“ 烟台 无礮台,无陆军,又无兵船,先无自立之根本,转恐无以制人。” 王闿运 《到广州与妇书》:“乡村族居,多建礮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