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地
1、又称九有。有情居止之世界,可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依禅定三昧之深浅,色界、无色界复分为四禅天、四无色天,与之欲界,计立九种有情之住地,称为九地或九有(九种生存)。九者即:(一)欲界五趣地,为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六欲天)等杂居之所,故又称五趣杂居地(或杂住地)。(二)离生喜乐地,离欲界恶后,所生得之喜乐。色界初禅天属此。(三)定生喜乐地,由定所产生之殊胜喜乐之境地。色界第二禅天属此。(四)离喜妙乐地,离于前地之喜,而身得胜乐之境地。色界第三禅天属此。(五)舍念清净地,舍前前地之喜与前地之乐,而心达安静平等(即舍)、自觉(即念)之清净境地。色界第四禅天属此。(六)空无边处地,离色界之物质性,而证得虚空无边自在性之境地。无色界第一天属此。(七)识无边处地,得识无限阔达性之境地。无色界第二天属此。(八)无所有处地,离前二地之动性,沉潜于‘一无所有’之寂静想境地。无色界第三天属此。(九)非想非非想处地,有想与无想俱离,而不偏于有无,达平等安静之境地。无色界第四天(即有顶天)属此。 又于四禅天中之未至定、中间定、四根本定,以及四无色定中之下三无色定(即除非想非非想处定以外者)等九定,虽属有漏定,但其境地乃为起无漏定之强力依所,故称无漏九地。[杂阿含经卷十七、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一、卷一四一、俱舍论卷二十八、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七十七]
佛教语。谓众生轮回之三界。凡欲界一地,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南朝宋宗炳《明佛论》:“等是人也,背辙失路,蹭蹬长往,而永没九地,可不悲乎!”唐卢照邻《五悲·悲人生》:“三界九地,往返周旋。”《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和尚於是与夫人说三界九地人所生之处,寿命无限等事。”
2、指地的最深处。 南朝梁江淹《遂古篇》:“九地之下,如有天兮。” 宋文天祥《呈小村》诗:“雷潜九地声元在,月暗千山魄再明。”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龙飞相公》:“但深在九地,安望重睹天日乎!”
3、犹九泉。指地下。《晋书·胡奋传》:“ 奋唯有一子,为南阳王友,早亡。及闻女为贵人,哭曰:‘老奴不死,唯有二儿,男入九地之下,女上九天之上。’” 清汤右曾《荆州》诗:“ 龙陂桥外坡陀血,谁洗忠臣九地魂。”
4、用兵的九种地势。 《孙子·九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圮,pǐ,意:塌坏,倒塌)地,有围地,有死地。”唐司空图《王公河中生祠碑》:“于兵法之中,亦叶道家之理。虽战同九地,或于危地争先。”元罗贯中《风云会》第三折:“作战先将九地量,决战须将五间防。” 清顾炎武《井陉》:“颇忆三分国,曾观九地形。”
5、指根据地质、地形而分的九种土地。汉扬雄《太玄·太玄数》:“九地:一为沙泥,二为泽池,三为沚崖,四为下田,五为中田,六为上田,七为下山,八为中山,九为上山。”
6、犹言遍地,大地。 宋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胡云翼注:“九地,九州之地,即‘遍地’的意思。”明刘基《题李太白观瀑图》诗:“遥望瀑布水,自天垂白虹。大声回九地,浮光散虚空。”
7、阴阳家谓历数有九地之数。参见“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