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簋传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班簋,曾为乾隆皇帝的爱物,被珍藏在清宫内,并收录于《西清古鉴》中。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僖太后和光绪帝弃京师而逃往西安,北京一时成了洋人的天下。入侵者大肆掠夺京城的文玩奇珍,班簋就在此时流落到宫外。可能是由于青铜器笨重,不如黄金、宝石容易携带,所以并未被侵略者带出中国,而是流传到了民间。在以后的岁月里,收藏班簋的藏家密不示人。所以从那时起,班簋就完全地脱离了人们的视线。在这期间,有一位大师还想起了它,这位大师就是郭沫若先生,郭老在1935年曾将班簋收入其著作《两周金文辞大系》中,所用图片则是翻刻《西清古鉴》中的旧图。

公元1972年的一天,北京文物管理处负责文物拣选的程长新、呼玉衡两位先生,在北京市物资回收公司的废铜仓库内发现了一些带有铭文的铜片。他们马上认出,这是西周青铜器的铭文。 为了不让珍贵的历史文献受损,两位专家马上发动人力,全面拣选。经过大家的努力,翻遍了像小山一样的废铜堆。终于,所有相关的铜片聚在了一起。经初步的拼合比对,专家们惊喜地发现,失传七十年的班簋出现在了眼前。虽然它已残破不堪,但所幸的是,铭文不缺;口沿、耳、腹部尚存近半,以《西清古鉴》所载图片为本可完全修复。

这样一件曾经的皇家珍藏,何以在失踪七十年后以此面目重新面世呢?谁也说不清。有人猜测:班簋离开清宫后,一直由藏家密藏。直到文革期间,藏家被抄,班簋再次流失。可能此时班簋在“破四旧”的口号声中已经残损,一个破铜盆自然而然就到了物资回收公司。 班簋重现,惊动了整个考古学术界。兴奋之最当属郭老。虽然《两周金文辞大系》中收录了班簋,但郭老与班簋却从未谋面,现在,见面的机会终于来了。为此郭老特撰《班簋再发现》以记。

班簋,西周穆王时器。高225mm;口径257mm。器形为鼓腹;敛口方唇;具四耳,垂珥延伸成四足。器腹饰线描状兽面纹。造型奇特,纹饰独到。内底铸铭文198字,记载了毛伯班受到周天子的册封和赏赐,同时追述其父毛公生前平乱之功,并向周王请求追谥。

班簋修复后,为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至今。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