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别名】:青紫木、红背桂
【科属】:大戟科土沉香属
【形态】:常绿灌木。多分枝丛生。叶对生,矩圆形或倒卵状矩圆形,表面绿色,背后紫红色。主要观赏紫红叶背。花小,穗状花序腋生,花期6-8月。
【装饰应用】:盆栽。株形矮小,枝条柔软自然弯曲成一弧度,枝叶扶疏,自然清新。可置于高峰架上观赏。南方也可植于庭院角隅、墙旁。 水:不耐干旱,盆土干时即要浇水。肥:生长期每月施淡饼肥水1-2次,或以1%过磷酸钙水液及0.5%硫酸铵水液加少量硫酸亚铁与饼液肥相间使用。温:不甚耐寒,生长适温15-25℃,冬季室温保持0℃以上即可。 光:耐半阴,忌阳光曝晒,夏季放在庇荫处,可保持叶色浓绿。 繁殖:扦插繁殖,取1年生健壮枝条,剪成10厘米长除去部分叶片,插入粗砂中,保持湿润,月余即可生根。
中药材·版本一【药 名】:红背桂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大戟科植物红背桂的全草。
【功 效】:通经活络。
【主 治】:用于治疗麻疹、腮腺炎、扁桃体炎、心绞痛、肾绞痛、腰肌劳损。
【性味归经】:辛、微苦,平。入肝经。
【用法用量】:内服:6一12克,水煎服。
【别 名】:叶背红、金锁玉(云南)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考 证】:始载于《云南药用植物名录》。
【中药化学成分】:从同属植物土沈香 E. Aga一llocha L. 中分离出二萜原酸酯。
【适应地区】:华南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主要城市: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广州、佛山、顺德 、东莞 、惠州、汕头、台北、柳州、桂平、个旧)
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区(主要城市:海口、三亚、琼海、高雄、台南、深圳、湛江、中山、珠海、澳门、香港、南宁、钦州 北海、茂名、景洪)
中药材·版本二【出处】始载于《云南药用植物名录》。
【拼音名】Hónɡ Bèi Guì
【英文名】all-grass of Cochinchinese Excoecaria
【别名】叶背红、金锁玉、箭毒木、天青地红。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红背桂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红背桂花 灌木,高可达1m。小枝具皮孔,光滑无毛。叶对生,稀3枚轮生,稀互生;叶柄长3-10mm;托叶小,近三角形,边缘具稍显着撕裂小齿;叶片薄,长圆形或倒披针状长圆形,长5-13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钝或楔形,边缘疏生浅细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紫红色,侧脉6-12对,略明显。花单性异株;雄花序长约1-2cm;苞片卵形,比花梗长,基部两侧各具1枚腺体,小苞片2枚,线形,基部具2枚腺体;雄花萼片3,披针形,缘具撕裂状小齿,花丝分离;雌花序极短,由3-5朵花组成,花梗长l-2mm;苞片卵形,比花梗短;小苞片与雄花同;雌花萼片3,阔卵形,边缘具小齿,子房球形,无毛,花柱3,分离,基部多少连合,长约2.2mm,外弯而先端卷曲,紧贴于子房上。蒴果球形,顶部凹陷,基部截平,直径约8.5-10mm,高约7mm,红色,带肉质。种子卵形,光滑。花果期全年。
【生境分布】我国各地有盆栽。
【栽培】
生物学特性 性喜温暖、湿润,宜栽植于砂壤土,耐半荫。
栽培技术 用扦插繁殖。春季剪取1-2年生壮枝,长约10cm,插于砂中,保持20-25℃,约1个月左右即可生根。广州露地栽培,宜选局部荫蔽处丛栽。冷凉地区只能温室盆栽。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每月施液肥1-2次,并以过磷酸钙1%水液或硫按0.5%水液,加少量硫酸亚铁与液肥相间施用。
病虫害防治 注意介壳虫为害。
【性状】鸡尾木 常绿灌木,高达3m。全株无毛。叶对生或近对生;叶柄极短;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14cm,宽1.5-3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楔形,两面绿色,边缘有浅锯齿,幼叶背脉常紫红色,羽状脉弧形连接,不达叶缘。花腋生,绿色。蒴果小,近球形,柱头宿存。花期3-4月。
【化学成份】从同属植物土沈香 E. Aga-llocha L. 中分离出二萜原酸酯。
【性味】辛;微苦;平;有毒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活血止痛。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辛、微苦、性平,有小毒。有通经活络,止痛的功能。用于麻疹、腮腺炎、扁桃体炎、心绞痛、肾绞痛;腰肌劳损。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