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
蘑菇房(哈尼族)|简介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家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有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蘑菇房玲珑美观,独具一格。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红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
结构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一(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蘑菇房(哈尼族)|[1][2]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乡壮景。
哈尼族的蘑菇房哈尼族创建村落时,村址的选择必须具备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从建筑形式来看,哈尼族建筑包括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楼、土掌房、千脚落地的干栏房、土司政权的衙署建筑、一正二厢三合院瓦房以及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房等几种类型。其中,蘑菇房是哈尼族传统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建筑样式。梯田、蘑菇房、寨神林、棕林、竹林、茶园、寨门、磨秋场和水碾,既是哈尼族蘑菇山寨的基本景观,又是尚待开发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元阳县胜村一带的哈尼山寨和梯田,已被列为云南省级风景名胜区。
哈尼人的住房,一般正房中间有一大间为堂屋。在版纳地区,堂屋东面一间为家长的卧室,卧室内设有祭祖处。哀牢山、无量山区哈尼族的寨房因各地地理、经济及环境民族的不同而有茅草房、土掌房、石灰房、瓦房几种式样。
哈尼族民居外形酷似蘑菇,故名蘑菇房,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组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
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蘑菇房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能得到充分利用。
哈尼族一般居住在向阳的山腰,依傍山势建立村寨。村寨多为三四十户,多的也有数百户。村寨背后是郁郁葱葱的古树丛林,周围绿竹青翠,间以桃树、梨树,村前梯田层层延伸到河谷沟底。离村寨不远有清澈甘凉的泉水井。一栋栋蘑菇房结合地形沿坡布局,高低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朴实多变的景象。
传说中,哈尼族的祖先是看到漫山遍野的不怕风吹雨打的蘑菇,受到启发,模仿蘑菇的样子盖起了自己的住房。
客人来到,热情的主人就会请你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像哀牢山的竹子一样有枝有节有根的歌声,并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李健的蘑菇房一三六团6连职工李健家的黑色平菇已进入团场百姓家中。李健也因而被连队职工称为依靠庭院经济巧增收的“小能人”。
李健自高中毕业后一直跟随父母种植棉花,虽说每年都有万把块钱的收入,可一到冬闲,却没有事干。年轻好学的李健打算利用冬闲三个多月时间闯出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来。2003年夏季,李健通过朋友介绍和进行市场调查得出:蘑菇销售在团场很有市场前景。说干就干,在父母的帮助下,李健将家里的两间约70平米的房屋下挖约1米深改建成“地窝子”,并买回蘑菇种养管理书籍和光碟进行自学。秋季拾完棉花,收拾停当地里的农活,李健就到石河子买回20袋平菇菌种,开始了他的“养蘑路”。
由于是第一年种植平菇,没有经验,菌房内的温度和湿度不是过高就是过低,一半多的蘑菇菌种发霉变质。李健并没有因此而气馁。第二年春节刚过,李健再次前往石河子,虚心向种蘑大户请教蘑菇管理经验,考察市场行情。“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 20多个菌种袋为李健一家带来3000多元的经济收入,这让他初次品尝到小小蘑菇带来的甜头。这两年,团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职工打破“一花独秀”,争上“百花齐放”的致富路。更加坚定了李健利用冬闲巧种蘑菇增加收入的路子。2005年至2006年,小小蘑菇每年都为李健一家增收4000多元。
2007年,李健通过市场调查决定改种口感好、营养多、价位适合团场销售市场的黑色平菇。十月底,他专程从石河子购买回优质菌种50袋。每天,李健都要亲自给菌房烧火供暖,喷水保湿、消毒。通过两个月的精心管理,一片片盛开的、嫩滑的平菇如同一朵朵黑色的喇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