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军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成都军区成都军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军区之一,领导和指挥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四省(区)境内的所属武装力量。

1955年5月1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月11日关于全国军区重新划分的决定,以四川军区为基础改编为成都军区兼四川省军区。贺炳炎任司令员,李井泉任政治委员。辖西康(今分属四川、西藏)军区和四川省各军分区及公安部队等,军区机关驻成都市。7~8月,部分公安部队改编为人民警察,归地方政府公安机关建制。9月,西康军区随西康省撤销,所属军分区归成都军区建制。1956年2月,沈阳、北京、南京、济南军区等组建的5个预备役训练师调入成都军区。1957年6月,西藏军区干部学校改为成都军区干部学校(1958年6月集体转业,移交四川省政府)。1958年后,相继调入陆军军,组建了炮兵、工兵等特种兵部队和军区干部学校。5个预备役训练师一部调出参加农垦,一部撤销。1962年9月,军区干部学校改称军区步兵学校。1966年6月,辖区内公安部队整编为军区部队。1968年12月,西藏军区改为省级军区,归成都军区建制。1969年10月,成立四川省军区,归成都军区建制。11月,撤销军区步兵学校。1974年4月,组建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和军医学校。1975年11月,总后勤部驻重庆办事处归成都军区建制,1976年1月撤销。1978年1月,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改称军区步兵学校,1981年1月改称成都陆军学校。1985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合并整编大军区的命令,成都军区与昆明军区合并为新的成都军区。辖四川、云南、贵州省军区和西藏军区及辖区内的陆军集团军、昆明陆军学校、军医学校、特种兵、预备役部队等。1986年8月,昆明陆军学校改称昆明陆军学院;军医学校改称卫生学校(后改称解放军成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撤销成都陆军学校和原昆明军区军医学校。

1959年以后,黄新廷、梁兴初、秦基伟、刘兴元、吴克华、尤太忠、王诚汉、傅全有、张太恒、李九龙、隗福临、廖锡龙先后任司令员;郭林祥、廖志高、甘渭汉、张国华、陈仁麒、谢家祥、李大章、严政、刘兴元、赵紫阳、陈先瑞、孔石泉、钟汉华、徐立清、谭启龙、万海峰、谷善庆、张工、张志坚先后任(或兼任)政治委员。

成都军区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组织全区部队和民兵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军委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注重部队军事、政治和后勤建设。组织实施了战备、军事训练、教学科研、国防施工、内卫执勤、后勤保障、保卫边防等。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先后组织和参加平息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武装叛乱、西藏地方的武装叛乱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保卫了边疆,维护了社会安定。“文化大革命”中,奉命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组织部队对西藏高原进行天文、大地网和常规比例尺地图的测量,填补了国家大陆测绘的空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保卫国防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中,取得新成就。调整体制,精简整编,加强了部队合成,增强了战斗力;组织部队胜利完成了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坚守防御作战和西藏拉萨市的戒严任务,显示出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老山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成都军区成立以来,组织部队进行核化条件下防御作战,热带山岳丛林地、高寒山地作战和陆军部队实兵水陆输送等多种演习,提高了部队快速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重视民兵预备役建设,广大民兵在保卫边疆,稳定社会,建设大西南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积极开展军民共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发展农副业生产、支援地方社会主义建设等活动。先后参加四川省都江堰维修和扩大灌区工程,黑龙滩水库和三岔水库建设以及成都至昆明、襄樊至重庆铁路,重庆、泸州长江大桥,重庆钢铁厂,四川化工厂和铺设青海省格尔木至西藏拉萨的输油管道,重庆八一隧道,贵州至四川成都、西藏拉萨至日喀则光缆通信干线等重点工程建设。与此同时,还积极参加云南、四川、贵州、西藏境内多次抗震抢险、抗洪、抗旱、灭火等救灾和支援地方文教、科技、卫生建设事业等,增强了军政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

成都军区在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加强战备和部队建设中,涌现出“雪山红旗连”、“川藏线上的钢铁运输班”、“抗震救灾模范连”、“抗洪救灾模范连”、“攻坚英雄营”、“老山英雄连”、“护林灭火英雄班”、“丈量世界屋脊的英雄测绘大队”、“墨脱戍边模范营”等模范单位和陈代富、周天喜、扎江、山达、李水波、杨建章、萧家喜、张洪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部队装备

人 数 25万

甲 种 军 13军

乙 种 军 14军

机械化快速反应师 无

摩托化和步兵师 6

装甲师 无

装甲旅 2

炮 兵 师 1

炮 兵 旅 1

防 空 师 无

防 空 旅 2

两栖作战师 无

伞 兵 师 无

山地快速反应师 1

陆军直升飞机机团 1(属13军)

坦 克(辆) 400

装 甲 车(辆) 15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