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成都华阳镇自然地理

华阳镇位于成都市南郊12公里,80米宽、8车道的人民南路延伸线象一条纵坐标,北连天府广场,南接华阳新城。成都市城市向东向南发展的战略规划以及该镇在区位、资源、交通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使这里成为一片热土。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人口10万,非农业人口5200O人。其中城区面积8平方公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规划的未来华阳的城区面积为15一20平方公里,人口20一25万人),为四川省第一大镇,号称川中第一镇。
这里历史悠久,是古蜀国三都(新都、成都、广都)之一, 1965年以前曾是华阳县城所在地,一直是成都东南面的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商贸中心。该镇是四川省首批5个综合试点镇之一,是国务院99年7月批准的成都市7个卫星城之一,该镇距双流国际机场12公里,离成昆铁路二级站---双流火车站4.5公里,成都火车南站12公里,成都至乐山大件路7公里, 308国道(成仁路)和华龙路(华阳至龙泉)穿镇而过。
教育事业
2002-11-25日,双流县华阳镇通过了成都市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成为成都市首家教育强镇。近年来该镇经济社会发展较快,2002年1至10月,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24亿元,财政收入近亿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该镇发扬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显著成就。从1998年以来,镇财政投入教育的资金达1,560万元,全镇的19所各类学校都建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为了优化统筹力度和教育资源,镇上将原有的22所村小撤并为现在的9所,使其布局合理,让所有群众的子女都能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同时,该镇增强品牌意识,创建了高规格、高起点的华阳中学。目前,这所投资8,000多万元的新型中学已初具规模。该镇还增加教育投资渠道,与6所大中专采取了联合办学和协同办学的方式,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条龙”教育优化体系。为了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该镇大力抓好全民教育,建设学习型城镇。镇上利用农机站、成教校,组织科技培训小组,送书下乡,送科技到户,并强化社区教育,加强校区互动。2002年,该镇幼儿入园率为97.69%
,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巩固率100%,毕业率100%;初中巩固率达99.3%,毕业率为99.5%,脱盲巩固率达100%,青壮年非文盲率达100%,培养实用人才13,000多人,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39年。
主要名胜

安公堤纪念碑
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年)华阳县知县安洪德主持在中兴场(现华阳镇)府河左岸修筑约1千米防洪土堤,群众名曰安公堤。以后经多年整治、扩建,至解放前夕已形成一道从秦家坝至中兴大桥长约3千米的堤埂,对保护中兴场免遭洪灾起着重要作用。1950年后,华阳县政府对此堤极为重视,多次组织力量加固加高,修复了1947年水毁段。1981年7月13日特大洪水,安公堤又局部被毁,随即组织抢修,至1982年春,将大麻柳树至伏龙寺渡口段改为条石保坎工程;中兴大桥上、下段普遍加高加固,共挖填土石方6万多立方米,浆砌条、卵石2,844立方米,混凝土734立方米。迄至1985年,安公堤虽未再溃缺,但不尽完善。1985年冬,成都市江河管理办公室(市江办)再投资8万元,华阳镇集资1万余元,修筑条石保坎工程7处1,103米,计回水乡陈家水碾260米,黄佛乡渡口27米,红花乡龙口86米,永安乡上、下场口208米,正兴乡双燕子210米,华阳乡君子沱220米,安公堤下段92米。至此府河重点段抗洪能力有所加强
有名人物
[北宋]史学家·范镇,
[北宋]史学家·范祖禹。
2、广东梅州市五华县华阳镇简况

华阳镇位于县城西南62公里,毗邻紫金,总面积153.5平方公里。现辖13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166个村民小组。2008年末有8690户,4789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19人,农业人口45271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3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农村经济总收入1.69亿。农村人年均纯收入4180元,比上年增长5.9%。
农村农业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贯彻落实惠农支农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8年,全镇优质稻种植面积2.3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56万吨。切实抓好华新村烤烟种植基地建设,全年种植烤烟350亩,增加群众劳务收入20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2万多元。全力支持华新村打造现代绿色产业基地,重点是做好5000亩高山软枝油茶基地建设,首期备耕工作得到顺利推进。充分发挥社径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引导作用,带动果农扩大李果种植规模,全年新增李果种植面积500多亩,李果总产量200万斤;加强了太坪马坑、高塘大径冰塘、华南坪田的青梅种植基地的管理。全镇以三华李、青梅为主的杂果种植面积达4200亩。积极贯彻落实“生态梅州”战略,重视森林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引导农民群众广泛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支持华阳供销社种猪养殖场的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发展了一批养猪大户,全年生猪出栏10156头,年末存栏9572头。
经济状况2006年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新的发展,较好地完成了06年各项工作任务。全年实现生产总产值3.23亿元,增长3.8%。其中工业总产值1.08亿元,农业总产值2.15亿元,分别增长2.1%和3.9%,本级财政收入160万元,增长6.3 %,农民人均收入3298元,增长2.2%。全面完成县下达我镇人口计划控制指标。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一、特色效益农业得到发展。我们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15亿元。
主要表现在:一是粮食生产夺得新丰收。我们认真落实惠农支农政策,抓好种粮综合直补款发放工作,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年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8万亩;积极推广抛秧免耕新技术、新农药、新激素、新农业机械化。同时镇村干部同心协力努力抗击接踵而来的强台风,确保了粮食生产大灾之年夺丰收,全镇粮食总产达13450吨,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
二是以烤烟为龙头的种植业不断发展。我们积极引进外来种烟大户,大力推进科技种烟,提高烤烟质量,增加农民收入。2006年在华新村种植烤烟350亩,为群众增加劳务收入18万多元,村集体收入1.8万元;努力引导群众,因地制宜,不断扩大陂坑、社径、华南等村以三华李为主杂果种植面积,加强了太坪马坑、高塘大径冰塘、华南坪田的青梅种植基地的管理,全镇三桦李、青梅等杂果种植面积达3500亩;一大批农户通过家庭小庄园的模式增加了家庭收入,发展了经济,逐渐走向了富裕之路。
三是户用沼气池快速发展。大力推广沼气,发展新能源,加大沼气建设力度,06年新建沼气池89个,累计建沼气池412个,综合利用沼气农户达352户,配套综合利用面积1253亩,净化了农村环境,节约了能源开支。
四是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至目前培育发展了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以及先后组建了养猪、李果和农资流通等3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三个专业合作社共有入社社员650户,带动1830户农户发展种养业。社员存栏种猪、商品猪近2600头,种植水果2500亩,鱼塘 300亩,年产值达550万元,社员户平均增加收入约3000元。[3]
基础设施

2008年,交通道路建设得到顺利推进,重点是抓好四路二桥建设。投资300多万元,改造县道华龙公路,目前正在紧张施工建设中;筹资128多万元,改造叶新主干村道、连塘公路、高塘小学主干道共4公里;认真做好省道惠水线(华阳段)绕开圩镇改造的前期准备工作,召开了相关群众会议,努力争取上级立项改造;连高村连心大桥全面建成通车,陂坑大桥的建设工作得到顺利推进;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对300人以上自然村道报上级立项改造,尽快筹资铺设水泥道路;投资20多万元维修加固了坪南河堤、太坪河堤、华阳河堤、大拔河堤、水圳、坡头等农田水利设施。狠抓圩镇建设,整治圩镇脏乱差;争取老板投资,在华阳中心小学球场边兴建简易肉食市场,圩镇猪肉摊档已全部进入市场经营,规范了肉食市场管理,圩镇环境不断优化。投入60多万元,兴建了一幢楼高四层、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标准化的计划生育服务大楼,计划生育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文教卫生

2008年,全镇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6所,教职工456人,在校学生10084人。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中小学校C、D级危房改造,改造了6间小学教学大楼;抓好华阳中学60周年校庆资金的追踪监督落实,兴建了桃李园、米潭宿舍楼和六十周年校庆纪念大楼;抓好“教育强镇”的调查、宣传和制订实施方案等创强准备工作。高考升学成绩取得明显进步,2008年度荣获县委、县政府颁发的“高考最大增幅奖”。2008年底全镇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全年完成计生“四术”556例,实现人口出生率11.37‰,计生率达91.85%,人口自然增长率6.22‰。2008年创“二无”成绩显着,有50%的村实现无政策外孩子出生。
社会治安
坚持重典治乱,重拳出击,扎实开展专项行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全镇共发生刑事案件13宗,破案8宗,治安案件20宗,查处20宗,调处民事案件20宗,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坚决贯彻落实重大信访案件领导包案责任制和干部挂任信访督查制度,积极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全年发生民事纠纷54宗,调解54宗,综治中心受理群众来访35宗,处理解决31宗,依法及时化解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1]
党政建设
2008年,严格按照省、市、县的要求,依法依规抓好村级换届选举工作,全镇14个村(居)均一次性选举成功,选好配强了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村(居)党支部班子。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使党员干部始终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使党员干部做到干净干事、清白做人。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着力抓好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养。2008年,选派了2名45周岁以下的优秀村支部书记参加党校大专班的学习。高标准、严要求抓好发展党员工作,在审批程序和材料上严格把关,保证了党员的质量,全年共发展党员26名。
地方乡贤古秋来
古秋来先生出生在五华县,华阳镇,莲高村,高布片人。他从小聪明颖慧,灵气倜然,悟性好。七十年代末高中毕业后,独闯深圳,从小做起。由于其苦心经营,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现发展成为集房地产,旅业等一体的深圳龙达有限公司。
古秋来先生致富不忘家乡建设,早在八十年代他经常回家助资贫困家庭及其子女读书的费用;九十年代初他看到新布小学的办学条件差,教室不够即捐款二十多万元建起了古秋来教学楼,一时成为美谈;九十年代末考虑到高布片的学生上学远,又在原高布小学征地二千多平方,投资八十多久万元,建起了二层一千多平方的教学楼及教师办地。同时还建成了校门,运动场等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易校名为:龙达学校;二000年初又积极响应莲高小学的改建工程,捐资二十二万元,对莲高小学的建校工程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赞许。
其实古秋来先生不但对教育倾情支持,而且对公益也树碑颇多。据了解,在路桥建设方面也慷慨捐资五十多万元。他乐善好施受到社会的肯定,他被当选为五华县政协委员,五华县热心助学企业家等称呼。他热心教育的赤子之心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古达祥
古达祥先生出生于1952年,祖籍广东省五华县华阳镇大拔村,现任深圳市震华电子公司董事长。从小在家乡农村长大的他,出门在外一直不忘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竭尽所能支持家乡发展教育事业。
早在八十年代初家乡大拔小学修建唯一一座学校时,在自己打工工资水平仍然很低的情况下,他仍然捐出1万元支持学校建设。90年代初,达祥先生回到家乡看到村里的大拔小学教学楼破烂不堪,教学设施严重缺乏,恶劣的教学环境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以致不少村里的孩子宁愿走远路,也要跑到别的小学去读书。看到这种情况,他既心酸又着急。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差则百业废,教育水平的落后必将影响村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乃至阻碍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他下决心要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主动捐资80多万元兴建教学大楼和教师住房。在他的牵头带动下,村里的外出乡贤聚集一堂,共商小学的改建大事。
甘巧宗
甘巧宗先生是五华县华阳镇坪南村人,深圳市巧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来,他捐款出力,热心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家乡小学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4年以前,米潭小学的教学大楼破旧不堪,教育设施严重不足,教学环境恶劣,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成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甘巧宗老板带头出资80多万元,并发动其他老板捐资出力,共募集资金160多万元,于2005年1月2日建成一座高标准的教学大楼和一栋教职工套房,大大改善了米潭小学的教学环境,解决了困扰教职工多年的住房问题。同时,甘巧宗老板还在深圳发动几十位乡贤捐资20多万元,于2006年8月成立了米潭小学教育基金会,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充分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
古军荣
古军荣先生是华阳镇社径村人,东莞虎门荣大公司总经理,现任梅州市政协委员。作为一名商界精英,古军容先生深知人才和知识就是当今社会最宝贵的资源,而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年来,古军荣先生心系家乡、情注教育,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办了很多好事、实事,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近年来,为改变家乡教育的落后状况,古军荣先生慷慨解囊,鼎力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2004年,在了解到社径小学教学环境恶劣、教育设施不足的情况后,古军荣、古小娣伉俪捐资75万元,兴建了社径小学教学楼,并改造了学校校道;之后又出资2.6万元为社径小学购置了学生桌凳410套。2005年,古军荣、古小娣伉俪向社径小学捐赠10万元奖教奖学基金,此举充分为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006年,古军荣先生出资40万元,兴建了华阳中学军荣教学楼,从而使阳中的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广大师生创造了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
古焕坤
时任粮集团驻深管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古焕坤同志的古焕坤先生,年轻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后一直在深圳宝安工作,从小在家乡农村长大的他,出门在外一直不忘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特别关心的是家乡的教育事业。[4]
领导机构
曾光华同志(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
负责党委全面工作和人大全面工作,挂点华新村;
刘锐锋同志(党委副书记、镇长)
负责政府全面工作,挂点华阳村;
陈宗书同志(党委副书记)
分管党群、精神文明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卫生工作,挂点华南村;
张学政同志(党委委员、副镇长)
分管政法、武装、信访、维稳、企业(重点石板材厂管理)、城管工作,挂点太坪村、居委会;
温展翻同志(副镇长)
分管农业(农、林、水,包括抽砂场管理)、农村合作医疗、扶贫、统计、经管、村帐镇管工作,挂点陂坑村;
曾桓钦同志(副镇长)
分管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公路建设、消防、招商引资、涉外经济工作,挂点坪南村;
邹展强同志(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兼任纪委书记
分管纪检、监察、机关作风建设、打假治假、教育、文化体育(包括市场文化整治)工作,挂点大拔村;
甘远玲同志(党委委员、人大副主席)
分管人大、财贸、国土、村建(包括砖厂管理)工作,挂点连高村;
邹育增同志(党委委员)
分管民政、残联、城镇居民医保、劳动保障工作,挂点叶新村;
缪家龙同志(党委委员)
分管党政办、机关事务、侨务、统战工作,挂点高塘村;
古晋怀同志(党委委员)
分管宣传工作,协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挂点社径村;
刘习坤同志(党委委员、武装部长)
分管武装、民兵兵役工作,挂点小拔村;[2]
3、安徽望江华阳镇自然地理
安徽望江县华阳镇位于皖西南长江北岸,古雷水之滨,扬子江畔,是望江县城所在地,环水负山,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控制面积127平方公里,耕地近8万亩。华阳镇属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襟江带河,境内地势平坦,沟渠网布,水源丰沛,土地肥沃。华阳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8℃,年平均降雨量1318mm,年平均无霜期达254天,全年盛行东北风。
历史沿革
华阳建镇于宋代,明万历年间称花扬,因初春时节绿荫映江,柳絮飞梭而得名,清顺治年间改称华阳。华阳镇几经变革,自晋末以来,曾为新冶县、义乡县、大雷郡、高州、智州等治所。公元1326年,因城北有青林寺曾改名青林镇,清乾隆年间曾组织民工开挖华阳港,同治年间设立长江水师华阳营游击署,建有游击衙、演武厅和火药局,又设厘金局、瓷器统捐局、土卡等机构。解放后,更名为城关镇,1992年,改名为雷阳镇。镇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环境优美,素有“小上海”、“鱼米之乡”、“白云之乡”的美誉。
区域人口
华阳镇由原来的华阳镇与雷阳镇合并而成。原华阳所辖区域变化较大,龙潭、新彭、白沙、江调原属江西省彭泽县,1936年划归望江。1956年,设华阳区辖华阳镇、华阳、杨湾、白沙、雷港、莲洲5乡。1958年,成立公社,华阳区以区为单位建立华阳人民公社,辖华阳、杨湾、白沙、雷港、莲洲5乡均称管理区。1961年,撤销区级人民公社,恢复区制;撤销管理区,恢复乡(镇)级人民公社,华阳区辖华阳、杨湾、白沙、雷港、莲洲、沟口公社及华阳镇。1969年,华阳镇并入华阳公社,莲洲、沟口合并为莲洲公社。1970年恢复华阳镇,隶属华阳区。1981年,成立华阳区公所。1984年恢复乡村建置,改公社为乡,莲洲乡划入漳湖区。1986年,华阳乡与华阳镇合并,原华阳乡、镇成立镇郊、街道办事处。1992年,华阳镇郊、白沙乡、华阳街道合并为华阳镇。原雷阳镇曾于是1949年改为青林乡,后更名为城关镇,1992年与翠岭乡、茶安乡的城东村合并为雷阳镇。
现华阳镇辖13个行政村,12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2.3万,流动人口3万。拥有省、市、县垂直管理单位118个,镇直属管理单位88个。[5]
经济发展
华阳镇经济发达,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出口和全省优质粮、优质油生产基地,是县级生态示范建设试点乡镇,是望江县的重要工业基地,是除县城之外经济最发达的城镇,全镇一、二、三产业总收入占望江县一、二、三产业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农业以粮棉油种植和畜牧水产养殖并重,素称“鱼米之乡”,工业上形成了纺织、化工、建筑建材、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达。境内拥有大小企业1522家,综合市场2个,专业市场1个,大型超市10余家,纺织、运输、建材建筑、农副产品加工、饮食服务等一应俱全,就业人口达7500人。安徽华阳纺织集团公司、宏艺公司、华尔雅服饰公司、天河工贸公司、杭联水泥公司、龙湖琉璃瓦有限公司、安徽青园公司、长江塑料制品厂等一批规模以上企业逐渐强大,华阳商城已成为望江、东至、彭泽沿江区域内的商贸中心。招商引资工作在全县起步较早,起点较高,招商领域遍及粮棉油资源利用、小城镇建设开发、贸易市场建设利用等方面。2004年,全镇共实现GDP8.1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52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4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80元[6]。
基础设施
华阳镇位处皖赣望江、东至、彭泽三县结合部,“上接湖广,下通苏杭”,是长江沿岸重要城镇,安庆、九江之间的沿江港口重镇,是望江县南大门。东临60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建有长江沿岸唯一的支农码头 ——华阳码头,南依华阳河与泊湖水系相通,国家投资兴建的百吨级过船闸 ——华阳船闸吞吐江流,沟通长江与皖、鄂两省内河湖泊的交通枢纽,水陆并进,两个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达155万吨,陆上年货运量达270万吨,客运量达350万人次。上世纪九十年代,镇党委政府致力于黄金水道的开发利用,与江西彭泽县、本省东至县分别建成长江客渡、汽渡,加强了与外界的沟通,汽渡年运输车辆达4万余车次,运输量达350万吨;省道S211横贯全镇,连接月北、太华公路,105、206国道以及沪蓉与合安高速,村级公路也实行了标准化,驱车不到一小时即可到达安庆机场、安庆火车站、九江机场、九江火车站。同时该镇还致力于在长江码头构建皖鄂赣长江流域货物集散地,省际边贸活跃繁荣。2万门程控电话已村村开通,“小灵通”、“宽带网”在全县乡镇中率先运行,移动、联通接送功能完善;日产1.1万吨自来水已通向各家各户,两个3.5万伏变电所将城区生活用电与工业用电、农业用电分开[6]。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发展较快,镇内拥有4所中学,2所中心学校,31所小学,在校学生10600余人,幼儿园40所,入园儿童3500人。文化设施齐全,境内有图书馆、有容纳1000余名观众的电影院2座及戏院1座,广播电视站为全省五星级广播站,文体站为全省杜鹃花工程试点乡镇,此外劳动保障所、新华书店、老年大学、敬老院及门类齐全的文娱设施等一应俱全,有线电视信号覆盖全镇。建有2所中心卫生院,村村建有卫生室,全镇医疗卫生保健水平逐年提高,是全县医疗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雄厚的标准化乡镇[6]。
领导分工
一、领导班子成员分工
杨勇卫:党政全面工作,主管人大、政协、武装等工作;
肖好汉:政府全面工作,主管人事、财贸、计划、审计等工作;
汪青松:人大全面工作,县级重点工程建设(雷阳片)等工作;
孙再平:政协全面工作,招商引资、县级重点工程建设(华阳片),联系县经济开发区等工作;
张金犬:纪委全面工作,分管组织、团妇、工会、老龄委、关工委、老年大学、社区等工作;
方跃:分管城建、土地、村庄规划、新农村建设等工作;
盛明东:分管计划生育工作;
张祥应:分管“两禁”、市政、环卫等工作;
徐文胜:分管劳动保障、环保、企业(改制)、安全生产等工作;
何志武:分管宣传、统战、宗教、创建等工作;
王小节:分管政法、信访、维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
饶树洁:分管扶贫、旅游、民政、残联等工作;
胡章桃:分管农业、畜牧、林业、水利、水产、科技、农经、农机、农电、能源等工作;
王富国:分管计划生育工作;
齐江华:分管党政办、财贸、统计、行政服务中心等工作;
陈刚:分管教育、广播、文体、邮政、电信等工作;
卓明开:分管卫生、合作医疗、血防、保险等工作;
张红艳:分管组织、岗位责任制等工作;
金星明:分管交通(村级道路)、公路、政法、民事调解、社会治安等工作;、
吴云卿:协管政协工作;
方 平:协管纪委工作;
檀张廷:分管武装工作。
二、机关干部联系各村、社区名单(前面的为点长)
磨盘:盛明东陈健民清泉:王富国曹明霞
宝塔:孙再平徐达禄
天河:陈刚李道开何宗南朱孟平黄文李
陶寓:方跃莲花:齐江华
大号:徐文胜新西:汪青松
计渡:金星明新北:卓明开
白沙:胡章桃王强卧冰:王小田
古港:何志武永征:江流
司阁:方平望华:任结红
鹤庄:张金犬吴道中回龙:欧阳文君
龙湖:张红艳吉水:檀张廷
翠湖:饶树洁桃园:曹彩霞
牌坊:朱媛青林:吴云卿[7]
4、江苏句容华阳镇华阳镇地处句容市城乡结合部,是句容市城关镇,地处104国道,宁杭公路,以及镇江-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交通干线的交汇点,东临镇江、西依南京,各距45公里,东距沪宁高速公路7公里,西至禄口机场3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极为便利。是句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130平方公里,集镇面积20 平方公里,现辖14个行政村,188个自然村,1个社区管理办公室,1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1.5万人,总户数3.7万户。
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2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7880万元,工业增加值4309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1300万元。财政收入1亿元(其中预算内收入53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662元。
2005年粮食总产18750吨,油料总产4499吨,蔬菜产量21646吨,水产品产量1258吨,出栏生猪23800头。
2005年工业销售额21.87亿元,实现利税1.36亿元,私营企业400家,实现利税1.2亿元,个体工商户3650户,从业人员1.4万人,外企出口产品交易额3.2亿元。
2005年全镇协议利用外资437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61万美元。已建成东西商贸工业园区各2平方公里,是集商贸、工业、三产等行业为一体的综合型商贸工业园区。
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全镇先后建成有线电视小康镇、电话小康镇、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小康镇,自来水普及率98%,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计划生育率达100%。
华阳镇先后被授予句容市先进党委、创建“平安句容”有功单位、镇江市红旗党委、镇江市双拥模范镇、镇江市农民增收先进乡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乡镇、江苏省科技先进乡镇、江苏省文明单位等称号。
5、陕西洋县华阳镇▲ 华阳古镇

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川陕革命纪念馆”的组成部分。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华阳镇。省级公路洋太路横穿全境, 108 国道、西汉高速公路龙亭出口与洋太路对接。距洋县县城 76 公里,是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休闲度假、旅游接待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
华阳古镇是历史

上有名的古道驿站、古军事要冲、古经济政治重镇,三面环水,象一叶精巧的小舟,荡漾在高山秀水之中。兴于三国之前的傥骆古道途经于此,自汉唐以来,一直是陕南北入关中的第一捷径。唐至明朝中叶,在此设“华阳县”和“真符县”,是古镇的鼎盛时期。唐德宗、僖宗两位皇帝避兵祸经傥骆道南逃汉中,均曾驻跸于此。有古诗赞曰:“城在山头市在舟,万家烟火一船收。上有宝塔系古舟,下有魁楼锁野渡。莫道华阳无名地,石有将军卧岭牛”。明清时期的华阳古塔和古戏楼风格独特,客栈、当铺、酒楼、茶楼等铺板门一条街 600 多米 300 余间为主体的明清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是深山中罕见的古镇风貌。 1935 年红二十五军北上抗日,曾在此驻军打响石塔河战役,建立华阳苏区,司令部保存完好。古镇建设坚持“法于自然、修旧如旧”的原则。板桥、小华阳、瓦子沟等自然和田园风光,阴阳石、将军石和山河瀑布、石塔河溶洞、滨水公园等田园风光

自然和谐;国宝朱 鹮 不时翱翔起落于山水田园间,为华阳田园风光增添亮点;老街群、信号楼、火神庙、东西河廊桥、得意阁、邮亭、古戏楼、古塔、会馆群、东岳庙、古城墙、古栈道等人文景观历史悠久;石塔河战场、烈士纪念碑、红二十五军司令部、红军标语、红军庙、战壕等革命遗迹无不承载着革命历史的辉煌。现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一处,县级重点保护文物10 余处。
华阳古镇-古戏楼

华阳革命烈士纪念碑
▲ 长青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省十大自然景观和十大自然景观建设项目。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华阳镇秦岭南坡,与接待中心华阳古镇旅游区相接。省级公路洋太路横穿华阳镇, 108 国道、西汉高速公路龙亭出口与洋太路对接。距洋县县城 76 公里。是集自然保护区与秦岭珍稀动植物观赏、生态观光、科考修学、探险、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秦岭南坡山岳型综合性生态旅游区。已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组织。 1995 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
保护区总面积 30 平方公里,规划旅游区面积 15.5 平方公里,北高南低 , 呈斜面地势。区内地形复杂,山峦叠嶂,千峰竞秀,逶迤起伏

,万壑争流、林海苍茫。小气候差异明显,“一山有四季 , 十里不同天”是其真实写照。蕴集秦岭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之精华,珍稀动植物丰富,有种子植物 2039 种,脊椎动物 248 种,大熊猫有 80 余只 , 约占秦岭大熊猫总数的 1/3 ,是当今中国最有保护价值的大熊猫分布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保护区建立以来,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接待能力逐步提高。接待中心华阳古镇人文积淀深厚,民风纯朴,休憩、度假、游乐、接待等功能设施齐全,曾接待过国家、省市等中外高级别贵宾。区内自然景观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动物、植物等,以高、寒、奇、险、特为特色。最高峰兴隆岭 3071 米,是秦岭南坡著名的“九岭”之最。其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和秦岭野生动物的乐园,尤以“秦岭四宝”—大熊猫、朱 鹮 、羚牛、金丝猴为著称。根据功能划分,旅游区主要按照生态度假、山水文化、徒步探险、珍稀动物观赏和宗教民俗旅游的需求安排。
杨家沟: 包括采菌乐园、秦岭植物园、竹林宾馆、野生动物散养场等,生态容量大,山川秀美,森林茂盛,适宜生态休闲旅游。
苍耳崖: 包括生态观光步道、观景亭、仿古栈道、山河沐浴营地、细鳞鲑观赏等,是以休闲、避暑、河水游娱为主要功能的旅游区。
石塔河: 包括森林探幽、石塔寺遗址、蝙蝠洞探险、瀑布观赏、原始村落风光等。是以徒步探险、探秘、体验生态为特色的旅游区。
东 坪: 包括珍稀野生动植物观赏园等。为高端市场景区,主要开展游览观光、“秦岭四宝”等珍稀野生动植物观赏等。
朝阳山: 面积约 4 平方公里,包括朝阳寺、庙会、玉女洞、社火等,是以宗教活动为主题,以民俗采风为特色的宗教民俗旅游圈。
6、安徽绩溪县华阳镇华阳镇是一个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古镇, 今为绩溪县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辖5个社区居委会、4个村委会,面积83平方公里,人口4.3万人。现有耕地面积490公顷,其中水田337公顷。
一、华阳交通便捷。地处皖南腹地的南北通衢,交通便捷,自古就有“左接金陵右拉杭”之誉。今皖赣铁路、宜黄公路自北向南穿镇而过。辖区内火车站为二级站,与徽杭高速公路所在只距12公里,距黄山机场56公里,芜湖港相距186公里。
二、华阳历史悠久,文风鼎盛。境内山列如屏,溪口如绩,秧针乡绣田,桑园凝翠,胜迹焕彩,风光全旖旎。古有“华阳十景”、方家园新石器时代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霞间宋代陶瓷窑址、城内旧有被誉为“江南一绝”的明成化年间所建的登科坊--楠木牌楼、还有集古建筑精华、融徽派三雕为一体的周氏宗祠、江南第一学宫、红顶商人胡雪岩纪念馆及明清时代的古村落、古民居等。
三、华阳各项事业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华阳镇党委、政府在上级的领导下,带领全镇广大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弘扬“绩溪牛”的精神,使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城镇面貌明显改善,知名度和外向度不断提高,现已成为全省“普九”义务教育第一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乡镇,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2004年为宣城市首届文明集镇,全镇综合实力有较大增长。
四、 华阳竭诚欢迎四方客。华阳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响应市委、政府“ 融入苏浙沪,加快经济发展”号召,营造个私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制定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个私经济发展蓬勃发展。 形成了制药、机械、轻工等支柱产业,高山药业、黄山中友链条公司、家德钢结构公司、飞奔公司、小小科技公司、同力塑胶公司、徽族公司、皖灵公司等企业正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