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牧首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君士坦丁堡牧首,教区位于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被承认为东正教的普世牧首,是东正教会名义上地位最高的神职人员。他是正教会的精神领袖和主要发言人,但是并无任何凌驾于其他牧首或另外14个自主教会之上的权威。

君士坦丁堡牧首在名义上的职位是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东正教的15个自主教会之一)的牧首,该牧首职位是东正教4个最早的牧首职位之一。作为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的领袖,他还拥有另一个头衔:“君士坦丁堡——第二罗马的大主教”。君士坦丁堡牧首与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不是一个人,后者是君士坦丁堡拉丁教会(天主教会)的领袖。

历史

当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将拜占庭作为罗马帝国的新都城后,这个城市的主教很自然地成为了基督教会内部的第二号人物,其地位仅次于“老”罗马的主教,亦即教皇。在迁都后不久,主教被升格为大主教。许多世纪以来教皇们反对君士坦丁堡主教获得这种地位,因为这将改变基督教会业已形成的等级制度。但是在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宣布了如下信纲:“君士坦丁堡主教应享有与罗马主教同等的地位和荣誉,因为君士坦丁堡是新的罗马”。

教皇达马苏斯一世和格列高利一世拒绝承认这个信纲,这一举动极不寻常且受到了质疑和谴责——普世公会议是应该对整个基督教世界都具有约束力的。尽管面临如此尖锐的反对,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地位却在拜占庭帝国各皇帝的恩遇下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451年的加尔西顿公会议上正式确立了君士坦丁堡牧首的辖区(包括小亚细亚和色雷斯),也确立了君士坦丁堡在各地教会中的地位仅次于罗马。教皇利奥一世拒绝接受这个教令,指责它非法并且和无效,因为这一决定是在教皇特使缺席的情况下作出的。6世纪时,主教的官方名称是"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新罗马,及普世牧首"。

在中世纪,君士坦丁堡牧首们完全受制于拜占庭帝国的皇帝,这使得他们的地位最终变得无足轻重。历任皇帝经常干预教会事务,他们实际上可以任意废立牧首。许多皇帝甚至任命宦官担当牧首之位。相比之下,罗马教皇却成为一支独立和不受世俗统治者控制的强大力量。在俄罗斯教会成为东正教世界最大的教会之后,东正教最重要的人物就是莫斯科牧首了。

在君士坦丁堡于1453年陷落之后,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们一度控制了对君士坦丁堡牧首的任命。但是今天的土耳其政府仅仅要求牧首承认自己是一个土耳其公民,并且允许伊斯坦布尔市的东正教会自主召开教会会议来选举牧首。

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是巴托洛缪一世。他因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运动而被人们称为“绿色牧首”。

牧首驻地

历史上君士坦丁堡牧首的驻地主要有三个。最初的也是最正统的驻地是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大教堂。1206年—1264年由于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摧毁了拜占庭帝国在该地的统治,牧首驻地随帝国皇室一同迁至尼西亚。在拜占庭帝国复国后,牧首驻地又迁回圣索非亚大教堂。1453年拜占庭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圣索非亚大教堂也被强行改为清真寺。从那时至今,君士坦丁堡牧首的驻地是位于法纳尔的圣乔治大教堂。

君士坦丁堡牧首的特殊权限

由于君士坦丁堡正教会对芬兰正教会和爱沙尼亚使徒派正教会(均为自治教会)有管辖权,君士坦丁堡牧首拥有按立这两个教会的大主教的权力。君士坦丁堡牧首仍然在名义上为全部东正教会的首领,并且拥有普世牧首称号。地位在名义上高于其他地区的牧首和卡拖利克斯(普世特使)。地位与教皇名义上相同,并且在基督教普世运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