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白)化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黄(白)化病

1.发病症状。新叶叶色褪淡变黄,严重的白化,不卷叶,但叶片薄;老叶在发病初期正常,之后也逐渐变黄;根变褐,吸收功能衰退。碱性土壤易发生此种病害,尤其是黄河故道沿线的石灰性沙土地区。另外,施草木灰和大量施用磷肥也会发生这种病害。

2.发病原因。黄(白)化病是由于秧苗生理缺素而造成秧苗叶片叶绿素形成不足所引起的。水稻适应吸收还原态养分,对某些氧化态的养分不易吸收利用,在干旱富氧条件下,土壤中的许多矿物元素被氧化成高价态(如:Fe、Mn等),水稻要吸收这些氧化态的元素,必须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来络合,提高这些元素的活性后才能吸收利用。苗床培肥不当,秧苗生长条件环境恶劣,根系泌酸和吸收功能减弱,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不足秧苗生长需要时,造成叶片叶绿素形成受阻,即会发生黄(白)化病。

3.防治方法。(1)土壤培肥: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不施草木灰,少施磷肥,在pH值中性或略偏酸性的地区,也可利用稀硫酸进行床土调酸,床土pH值调到4.5—6时有利于减轻此病害的发生。(2)药剂防治:秧苗出现黄(白)化病时,叶喷0.2O4有一定的效果,以叶喷“旱秧绿1号”效果最佳,喷后24小时就可见黄叶上出现绿色斑点,几天后全叶变绿,根系也同时恢复吸收功能。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