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1],男,汉族,1953年9月生,福建莆田人,197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12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物化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硕士,研究员,化工专家[2]。

1970.12——1975.09 福州大学机械厂工人;

1975.09——1979.04 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物化专业学习;

1979.04——1979.09 福州大学化工系教师;

1979.09——1982.08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物化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2.08——1984.03 清华大学团委军体部部长、校团委副书记;

1984.03——1985.08 清华大学团委书记、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1985.08——1987.08 清华大学党委常委、校团委书记、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1987.08——1988.09 清华大学党委常委、校团委书记、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

1988.09——1990.12 清华大学团委书记、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

1990.12——1992.01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化学工程;

1992.01——1993.08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党委副书记;

1993.08——1995.09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1995.09——2002.01 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兼校工会主席(2000年确定为正局级干部[3]);

2002.01——2002.03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2002.01.17当选,副部长级);

2002.03——2008.11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

2008.11——2008.12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清华大学党委书记(2009.01.05宣布免职)、校务委员会主任;

2008.12—— 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4]。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纪委委员

社会兼职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分会理事长、

中国高等学校校报协会理事长、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共十六、十七届中央纪委委员。

科研方向为化学工程和高等教育研究。近 5 年在核心刊物发表《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改革创新,构建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政治辅导员制度创新,培养“又红又专”的骨干人才》、《变革时期我国大学体育的组织与管理》、《坚持“育人至上”和“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观》等论文十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培养人才:高校的永恒主题》、《牢记小平同志教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文章;牵头负责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我国普通高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家级学生运动员的试验与研究),并有“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举办 2008 年奥运会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中国高等学校危机管理系统与协调机制研究”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社科基金课题在研。

2.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男,湖北人,汉族,2002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曾参加国家重点社科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四川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中山大学)的研究,发表中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论文多篇。

2002年07月,评聘为中山大学中文系讲师,

2003年04月,遴选为中山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2004年04月,评聘为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学术兼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广东省鲁迅研究会理事。

近期关注的课题为:

中西现代诗学比较,文革文学,现代文献学、先锋小说

开设课程

本科生:中国现代文学史、新诗研究、现代戏剧研究、走近鲁迅、大学语文

硕士生:中国现代文献学、现代文学经典导读、鲁迅研究、先锋小说研究

近年论文

《纯诗的追求》,《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天鹅绝唱——论梁宗岱文学史意义》,《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象征的意义》,《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被遮蔽的另面景观》,《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论李金发对象征主义的接受与变异》,《中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论学衡派与西方现代诗歌》,《文学评论》2001年青年学者专号

《选择与变异》,《文学评论》2000年青年学者专号

主持项目

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诗学范畴》04CZW014

2003年广东省高校社科青年项目《中西现代诗学比较》03SJC750001

学术著作

参编:《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独撰:《非常的建构:50-7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即将出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