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千(1908—1944)近代画家,是20世纪中国西部题材绘画的领头羊、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的先行者、与徐悲鸿齐名的画马名家。原名承谔,江南古镇嘉定(今属上海市辖区)人,祖籍松江。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沈柳汀为清代国学生。其故居“四声堂”位于今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西大街152号。早年师从旅沪日本画师细川立三学习素描,后考入上海美专西画系深造,在校期间,开始尝试将西洋画素描写生技法和中国画笔墨技巧相结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上海街头出现的第一幅抗日宣传画就出自他的手笔。1932年夏,从上海美专毕业,成为职业画家,遂以画家身份参加“陕西实业考察团”,遂开20世纪中国西部题材绘画之先河。该年冬,为上海“新世界救济东北难民游艺大会”绘制壁画,并因致力于组建国难宣传团体,而谢绝了《大公报》社聘请担任写生记者之约。自1933年起,历任上海美专国难宣传团团长、上海国难宣传团团长,率团两度北上进行救亡宣传,曾经出塞争取蒙古王公抗日。1935年,国难宣传团被迫解散。1936年,应邀出任《大公报》特约写生记者,其水墨画形式的旅行写生在该报上连载,深受读者的欢迎。1937年上半年,举办《察绥蒙古写生画展》,该大型个人画展在上海、南京、杭州巡回展出,引起轰动,出现因观众踊跃而延期的盛况。其作品得到剧作家田汉、阳翰笙和画家刘海粟、潘玉良等人的称赞;而于右任、冯玉祥、邵力子、沈恩孚、胡厥文等社会名流纷纷在其画上题词、赋诗。抗战爆发后,先作为《良友画报》特派记者赴前线采访;后自组战地写生队,任队长,其足迹遍及正面战场,并到过敌后抗日游击区,全面地反映了国共合作抗战的情况,曾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颖超、贺龙及马占山、冯玉祥、李宗仁、卫立煌等军政要人画像,获被画者签名认可,而且沿途举办百余次战地写生展览。1939年,在重庆发起中国抗战艺术出国展览筹备会,出任总干事,于1940年将应征作品运往苏联,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国艺术展览会”。1940年2月和10月两度赴延安访问,曾在鲁迅艺术学院举办过“战地写生画展”,当时,艾思奇观展后即视其为中国美术发展的方向。1942年,在战时“文化城”桂林开个人画展时,得到作家茅盾、画家徐悲鸿的赞赏。其作品因被包括美国《亚细亚》杂志在内的众多中外报刊发表,故颇具影响。1944年,准备出国展览前夕,在四川万县和重庆连遭汉奸特务两次暗杀未遂。终于同年中秋前夜,在“雾都”重庆神秘失踪,时年仅36岁。其生前享有“写生第一”(《大公报》)之称号,卒后则被誉为“画坛怪杰”(刘海粟语)、“画马大师”(余辉语)、“杰出的爱国主义画家”(《美术》杂志)和“三十年代成名画家中之佼佼者”(《明报月刊》)。传世名作有中国画《神枪手》、《鄂尔多斯游牧记》、《哈萨克牧羊女》;素描《毛泽东画像》等。著作有《蒙边西北专号》、《察绥西蒙写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