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纳斯计划
微软向中国广大消费者提供一种廉价个人电脑替代品的所谓“维纳斯计划”,尽管闹得沸沸扬扬,但其到底能否取得成功却要首先取决于中国互联网建设的发展速度。
使用嵌入式Windows CE 操作系统简化版本(即所谓“维纳斯”)的顶置盒或VCD 机,售价只有一台个人电脑的五分之一左右,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庞大的电视机资源(3.2 亿台),从而可以让中国大多数并不富裕的消费者能够领略到精彩的互联网世界。
1999年3月,微软耗资数十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力推“维纳斯计划”,向信息家电领域挺进,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电影: 维纳斯计划
英文名: Zeitgeist: Addendu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官方网站: http://www.zeitgeistmovie.com/
导演: Peter Joseph
上映日期: 2008-10-02
简体中文名: 时代思潮:附录
imdb编号: tt1332128
语言: 英语
主演: Jiddu Krishnamurti, Jacque Fresco, Roxanne Meadows
又名: 时代精神2
"维纳斯计划"这一词汇在08年的美国影片<时代思潮:附录>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而且内涵包括和否定了现有的一切社会系统,虽然荒谬,却值得我们深思.
该片通过:
1.资源和人类需求
2.于能源
3.交通
4.政府和宗教
5.社会设计
6.机械化
7.法律
8.教育
等方面构筑了一个现代版的乌托邦社会, 短时间内已经在互联网上掀起了辩论的狂潮.下面引用了http://www.douban.com网友对该片的正反辩论.
2009-02-15 17:00:08 来自: Julien
Zeitgeist: Addendum / 时代思潮:附录的评论
电影的前半部分似曾相识,很难说是Peter Joseph抄袭宋鸿兵还是宋鸿兵剽窃Peter Joseph,当然也许是他们心有灵犀吧。
电影前半部分提到的种种看似荒谬的现象以及社会不公是很难反驳的。从他引用的那些美国以及世界社会精英的发言可以看出,这些事实或多或少的被社会主流所认同。但现实的问题是,这样一个充满贪婪、唯利是图、分配不公的人类社会为何存在如此之久?似乎从人类文明开始,这就是社会的永恒面目,唯一不同的是纸币代替了金币,银行家代替了高利贷商人,恐怖分子取代了异教徒。
人类社会之所以以这种面貌存在如此长的时间,并不是因为这种profit-monetary的社会体系是完美的,而是因为他是最现实的。至少在目前,还没有如此睿智的人能够给出一个更完美而且可行的社会结构。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我们在片中看到的维纳斯计划,毫无疑问都是不切实际的,简言之,是荒谬的。Jacque Fresco作为一个自封的社会工程师,在片中对于社会现状的分析还算到位,但是对于维纳斯计划的推销,是拙劣的。虽然我深信人类社会作为如此复杂的系统,仅凭一个社会工程师的能力远远无法对其进行最基本的测算,更不要说设计了。但他后来提到的维纳斯计划的空想性却大大超越了我的预期,甚至我开始从利己主义考虑他的真实动机。
1.关于资源和人类需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全球资源经常能够从整体上满足人类物种的总需求。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数量还很少,而野生动物和植物却很多,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可以分到很多野生动物作为食物,大块吃肉活一辈子。那么由此可见当时人类就可以进入维纳斯计划的状态,当然这种同理推断是荒谬的。
2.关于能源。太阳能从理论上来说是世界上许多能源的来源,矿石燃料无非是贮藏过去的太阳能的载体罢了。从总量上比较太阳能和人类能源需求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必须要涉及效率的问题。汽车,热能发电这样的行业发展了近百年,而能源的转化效率尚不足50%。而太阳能相比较分散更加广泛,单位热能更加低,基础建设投入需要更大。所以,太阳能等新能源目前还没有得到推广的最主要原因是不经济,而不是目前能源巨头的阻碍。因为太能能和化石燃料能源相比就好像汽车和自行车相比,自行车厂商能力再大,也不可能阻碍汽车的普及。
3.关于磁悬浮交通。我总是认为,从理论上探讨人类社会这样一个巨无霸的系统,是不能拘泥于各个技术细节的。因为相比较统治一切的社会运作方式,可以涉及到的细节实在是太多太多。既然维纳斯计划考虑到了用磁悬浮取代现行交通,那么就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可行性。磁悬浮作为一种新的交通方式,比照传统交通方式自然有优势,甚至按照维纳斯计划的观点——是可以完全不耗费化石能源的。但是,首先的问题是这样一个无比先进的工程将没有投资方。维纳斯计划的鼓吹者的讨论建立在世界贯穿着全封闭磁悬浮轨道、车站的基础上。而考虑到高速公路和地铁的造价,可以说建立这个交通体系的费用目前是无论哪个国家都无法承受的。其次考虑需求。用高效的公用交通取代低效浪费的私人交通,是一个永恒的梦想。满载着乘客的公交汽车和地铁,远比一辆辆只载了一两个人的私家车要节省能源。但为什么这个想法始终是一个梦想,因为人的需求是有差异的。磁悬浮也许可以让我在2小时内从北京到纽约,但他不能让我在睡到自然醒以后随意的到附近不知哪家的餐馆吃上一顿。这就是为什么饱受春运折磨的中国人如此羡慕有四个轮子的美国人。
4.关于政府和宗教。Jacque Fresco认为是人类社会变得更好的是技术,而不是政治和宗教。这个理论当然是荒谬的。就如同把钱单纯的看做奴隶契约一样。经济学的很多假设都是错误的,但是关于资源的相对稀缺我认为是正确的。相对于人类无止尽的需求欲望和优于别人的好胜心理,资源当然是稀缺的。那么钱更重要的作用是配置资源的手段。钱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是公正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井井有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获得维持生存所需要的资源,是钱这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如果取消货币,那么社会必将很快的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至于政府和法律,则通过契约受委托来管理和分配社会资源。政府如何得到这个权力,是否合理暂且不提,但是他的存在起码会避免关于如何分配使用公共资源的无休止的讨论。科学家、工程师的智慧最终推动了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首先需要有合适的社会资源配置体系来保证他们的生存,以及拥有需要的工具,并且有机会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世界上有如此多的人自称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有几乎无限的领域值得探索,如何为他们排序,选择最优秀的人从事最适合的工作解决最紧要的问题,这就是政府被期望解决的。维纳斯计划中提到了反恐和冠心病的预算问题,但实际的问题是,在美国政府财政预算有限(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反恐相比较冠心病更容易治愈。(如果没有钱的概念,怎么来做预算呢?)
5.从古到今的社会设计者往往是不通情理的人呢。也许是他们完全理性,也许是他们以上帝的眼光来俯视人类社会。维纳斯计划的设计者同样如此。在他们看来,既然资源总体是足够的,那么就可以消灭一切不经济的社会因素——货币、政府、企业、宗教。这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根本上是背道而驰的。能够吃饱,能够有衣服穿,能够去想去的地方,这仅仅是人类需求最近本的东西。他们忽视了人类精神更高的要求,对于文化的思索,对于自我奋斗的肯定,对于未来的好奇,对于不确定的风险收益的尝试。
6.机械化。用机械替代人,是一种好的尝试,如果人类的需求永远举步不前,那么甚至是可行的。但是我倾向于马克思的观点,劳动对于人来说是一种需要。如果我们不劳动,我们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或者进一步证明自己优于别人?维纳斯计划,和过去所有此类计划一样,只是着眼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如果人不劳动也不会饿死,或者能够享受目前类似的生活,那就万事大吉。但事实是,人们不但想吃饱,还想穿的体面,还想去更远的地方旅游,还想雇佣别人来为自己服务,还想让更多的人听命于自己。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奋斗和适当的投机实现这些,人生才是完美的。而在普遍自动化的条件下,这些乐趣都被似乎无意间的忽略掉了。
7.法律。关于法律的描述我认为是本片中最荒谬的。与其说“雨天路滑小心驾驶,不如修一条沙带,那么下雨天也不会打滑”,与其说“禁止酒后驾车,不如用一个小摆来测量,他前后摇摆的话,就把车拉到另一边”……这样的说法显示了Joseph Presco对于法律和资源的无知。法律存在的意义并不是阻止经济犯罪,而是仲裁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即使没有货币概念,人们对于事情的看法总是会存在分歧,那么谁来作为仲裁人最终解决这些分歧?至于沙带和小摆的计划,是完全不考虑成本的想法。而且在没有法律的前提下,谁有权利把酒后驾驶的车辆拉到一边?尽管在很多人看来酒后驾驶既妨碍公众安全,又和金钱利诱没有直接关系。
8.追求和教育。Joseph Fresco用生活必需品直接替代了超过半数的工业生产品。其实从理论上讲,所有的产品都是生活必需品。如果人们不是真正的需要,那么生产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如果生活必需品随手可得,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但是结果必然是每个人都能维持生活,但却再也不能选择他们中意的品牌和样式。并且,被满足了生存需求的人们,将被严格控制新的需求,因为目前看生活必需品是满足了,但是如果吃饱了人们又想乘航天飞机去木星旅行怎么办?那还是让他们仰望星空,作画以自娱自乐比较好。
2009-02-23 08:22:09 simonal楼主,我忍住想骂你的冲动,平心静气的跟你讨论一下你的文章的各种漏洞跟观点。如果你留意verycd网站上该电影的网页后面的评论,那么可以知道我算是在那里评论得最多,暂时来说骂人跟被骂都最多的一个,哈哈。
自我介绍完毕,说回你的文章。
1,你拿原始人社会来跟维纳斯比,你自己也明白是“荒谬的”。那时候的生产力几乎都是靠人手。种地可能是拿个尖石头去锄地,灌溉可能是拿个笨重的木桶去几公里外的小溪挑水。打猎是拿把破尖木棍,几十个人去围追一头野猪,估计辛苦一天下来,还不够分给这几十个人吃,更加别说他们家里的儿女老人了。粮食亩产也少得可怜,而且那时候也没农药,可能一堆蝗虫来了,或者遇上旱灾水灾,就白干了,一年都要吃野草根了。所以你所说的“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可以分到很多野生动物作为食物,大块吃肉活一辈子。” ,是不可能实现的。
2,我对太阳能方面的发展不熟悉,不过我可以猜想到,它之所以暂时没有得到推广,主要的原因是:城里的人没条件装,农村的人没钱装。现在的大城市,平时可能住在底层的人都常年看不到阳光,别说要搞太阳能利用了。而单靠楼顶那点面积,也很难收集到足够住户使用的太阳能。 农村的人呢,别说可能根本没听过太阳能发电,就算知道的,估计也拿不出那个多余的钱来。
我要批判的,关键是你这句“因为太能能和化石燃料能源相比就好像汽车和自行车相比,自行车厂商能力再大,也不可能阻碍汽车的普及。” 太阳能和化石能源,怎么可能跟汽车和自行车的对比一样? 汽车跟自行车的比较,在于它们之间的速度、还有运载能力,关键一点是:汽车不用人力,骑自行车却很辛苦。
汽车的历史,我也不清楚。不过,肯定最先是那些上层人物、贵族所拥有的,因为开始汽车的产量很低,价格昂贵。后来慢慢的到了公共汽车了吧,一般人才有机会坐上汽车。公共汽车给一般人提供的方便是什么?不外就是自动走、速度快、而且同时可以搭上很多人、方便很多人。
而太阳能和化石能源的代替过程呢?从现在的条件看,第一,富人肯定有钱用得起,但是,太阳能可以比化石能源提供更加快的速度把水煮沸吗?我看可能恰好相反,太阳能还要收集一段时间的阳光,而且提供的能量、电力可能远远不及电线杆传来的电力。 至于对一般人、穷人呢?更加是与公共汽车相反,太阳能要求每家每户自己装设备,一点都不会方便到他们。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虽然长远来说可能比10年20年的电费要节省,但是,有几个工作繁忙的普通人愿意花时间自己去安装、照看这些自己一点都不熟悉的设备,而抛弃一拉上电闸就可以使用的习惯了的电力呢?
而对于它们用于交通工具的效果也跟上面由于房子的差不多。买汽车的人不熟悉太阳能的动力系统,而且速度也比原来的汽油驱动的汽车低了很多,还不能连续长途开它几个小时以上,载重能力低。等等
所以,你那个比喻恰好是反过来了,应该把太阳能比作自行车,化石燃料能源比作汽车才对。 自行车无论多先进、骑起来多么舒服,也无法让汽车走下历史舞台,以便让公路上不再发生严重的交通意外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太阳能这种类似自行车厂商的东西,现在要取代化石燃料能源,是多么的困难。除非它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例如发明廉价的、超高容量的强力蓄电池,即买即用、易于安装的成套设备,接近零维护费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