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朗则布(Aurangzeb,1618~1707) 印度莫卧儿帝国皇帝。为沙·贾汗第三子。自幼受到宫廷良好教育,学识渊博,通晓经训和伊斯兰教法,足智多谋,尤精于武略。其父执政时,曾率军同乌兹别克人和波斯人作战,军功卓著,1636年被任命为德干诸省总督。后其父患病,兄弟四人为争夺王位展开斗争。1658年,他囚禁其父于亚格拉,并杀死其兄弟3人后夺得王位。1659年正式称帝,号称“世界征服者”。他执政期间(1659~1707),加强中央集权,注重军队建设,巩固了
政权,政局尚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他遵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推行伊斯兰教法,主持编纂有《奥朗则布法特瓦汇编》,广建清真寺和宗教学校,赞助伊斯兰学术文化。曾下令禁止穆斯林采用印度教的习俗,不准在钱币上铸造“清真言”,宣布恢复使用伊斯兰教历。1675年以煽动暴乱罪处死锡克教领袖得格·巴哈都尔,遭到锡克人的不断反抗。1686~1687年先后征服比贾普尔和戈尔康达王国,版图一度几乎包括全部次大陆。在南方,长期与新兴的西瓦杰领导的马拉塔国家作战。因与印度教封建主矛盾尖锐,曾下令不许印度教徒新建寺庙,禁止举行印度教的节日等。他统治后期,因推行苛政,向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和加重土地税,实行宗教歧视政策,国家内有马拉塔人和锡克教徒等起义,外有英国殖民主义的入侵,帝国内外交困,加之长年的战争,财政枯竭,国力大减。1707年他卒于阿马德拉加尔。历史学家米尔扎·穆罕默德·卡兹姆撰有《奥朗则布武功记》记述了他一生的事迹。 (杨克礼)
奥朗则布Aurangzeb(印度莫卧儿王朝君主 1658—1707年)
印度莫卧儿王朝第六任君主,自称“世界主宰”。他成长于莫卧儿王朝的“盛世”时代,在激烈的皇位继承战争中击败了3个兄弟,并囚禁了父亲,终于成为帝国的总舵手。他在位早期采用招抚为主武力为辅的手段,将帝国版图扩大到除最南端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和阿富汗,但晚期发动了旷日持久的德干战争,亲临前线20多年,但始终未能完全征服印度南方,反而耗尽了国力。
奥朗则布舍弃了阿克巴大帝以来的宗教宽容国策,对国内的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并把他们从官僚机构中驱逐出去,从而激化了国内矛盾。莫卧儿帝国在他死后很快就分崩离析,从此在英国人的紧逼下一步步走向灭亡。
奥朗则布是印度殖民化之前最强盛时代的君主,而且可能是最能干的君主,他拥有巨大的野心和魄力,且十分勤政节俭,这同他在政治上的失败形成鲜明的对比。
实际上,印度有土邦自治的传统,缺乏中央集权的国家观念,而且已面临欧洲殖民者的步步紧逼,奥朗则布的政策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也许只是加速了帝国的分裂和殖民化,而不是改变了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