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夏隆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汉斯·夏隆(Hans Scharoun,1893—1962)1915年大学毕业,从事建筑与城市规划工作,曾任大学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夏隆参加德国的建筑革新运动,是1919年成立的德国艺术工作委员会的成员,1926年参加“环社”(Der Ring)的活动。在1927年由密斯主持的斯图加特住宅展览中有夏隆设计的一座住宅。他的作品是现代主义与表现主义的混合,二次大战期间他留在德国,作品风格不受纳粹当局的欢迎,只从事一些小的建筑设计。

在德国的有机建筑最主要的代表之为汉斯•夏隆 (Hans Scharoun)一生设计过大量作品,包括为私人住宅、公寓大楼、学校到战后柏林及其它城市的大规模重建项目。他不仅成功的诠释了哈林的有机功能主义观念(Orgnic Functionalism),还将其应用于实践。进一步的通过对用地、功能需求以及更深远的社会意义所做的细致研究,他展出全新的空间体验与形式。在他最著名的柏林音乐厅中,全新的舞台设计将表演者置于大厅中心,四周是自由伸展的不对称的观众席,夏隆对于战后德国有相当大的影响,并且它的精神持续不断的延伸到世界各地。

柏林爱乐乐厅

1956年,夏隆赢得爱乐乐厅设计竞赛的头奖。爱乐乐厅是夏隆倡导的有机建筑的代表作,由于是德国人自己设计的杰出作品,所以也是最深受德国人喜爱的建筑之一,在战后的德国现代建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筑帐篷式的外观,反映了室内空间的变化,没有半点虚假造作。在音乐厅室内,管弦乐队并不处于观众厅的几何中心,而是类似露天剧场般由观众围绕。灵活的非对称的空间组织使得这一2200座的音乐厅中近90%的坐席位于乐队前侧,其中近500个坐位像葡萄园台地般安排在乐坛两侧。所有的坐席离乐坛的距离均在35m之内,从而最大限度地使观众能够较好地欣赏乐队和指挥的演奏。著名指挥家卡拉扬高度评价该乐厅,他说:“在我熟悉的音乐厅中没有一个像该设计这样把观众席安排得如此理想。”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