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壳不遂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蜕壳不遂病蜕壳时,病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口,但终因不能蜕出旧壳而死亡。患此病的河蟹一般周身发黑。

防治每立方米水体定期用15~20克生石灰和1~2克过磷酸钙化水全池泼洒。饲料中添加适量脱壳素及贝壳粉、骨粉、鱼粉等含矿物质较多的物质,并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比例(占总投饲量二分之一以上);在养蟹池中栽植适量水草;适时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投喂区和蜕壳区严格分开。发现软壳蟹,捡起放在水桶中暂养1~2小时,待其吸水涨足能自由爬行时再放回原池。

发病条件及原因分析(一)发病条件:

1、水温及环境不适:该病经常发生于每年第一次冷空气南下影响的时候,水温突降至20~25℃左右时,如若伴随台风,台风前西风、低气压,台风后降雨、降温,则发病更严重。

青蟹生殖蜕壳交配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溶解氧1.49~1.69mg/l,ph7.38~8.12,水温18~21℃,盐度6.7~7.4‰。

2、池水比重突变:发病季节一般河口养殖区水源比重上升,如牛田洋垦区水源榕江口比重从1.002~1.005上升到1.010左右,若大量换水会导致池水比重突变,则易引发此病。

3、水质不良:污染富营养化水易发病。

4、混养池塘常伴随虾病发生。

5、雌雄比例不当,如发病前大量选收雄蟹,则易发病。

6、青蟹群体中蜕壳周期同步易发病。

7、苗种质量不良,如若养殖前期少量感染弧菌出现"白芒"病,易传染引发暴发性病害发生。

(二)发病原因:

由以上发病条件分析及大量池塘对比观察、实验,该病发生原因:

1、秋季22~25℃水温为水体中弧菌等病原菌最适繁生条件,而水温下降又降低青蟹活力及抗病力,病原菌感染为此病发生根本内因,这与近年来环境污染,水质恶化有关。

2、与青蟹特殊生理生态有关,秋季25~28℃水温时为青蟹集中生殖蜕壳期,即第13次生殖蜕壳,故特别表现在适龄交配雌蟹(俗称赤脐、黑脐雌蟹)蜕壳不遂死亡,实验观察交配雌蟹甲壳硬化时间长,一般蜕壳交配初始至甲壳完全硬化时间长达2~3天,致使极易感染病菌。这时,若环境突变或不适,水质不良也极易使交配受阻且死亡。秋季早晨溶氧量偏低,而交配雌蟹耗氧量增大,雌蟹极易因缺氧窒息死亡。环境条件突变刺激适龄青蟹群体蜕壳,雄蟹同步蜕壳使雌蟹未能完成生殖交配,激烈生理变化,加上水质不良及水体致病菌感染,而造成了该病出现现象。

三、防治对象

1、良好水质及水环境为防病最主要措施,我们采取半封闭内循环水质管理措施,多品种蟹、虾、鱼、藻生态式混养,稳定水环境,减少外源污染及外源病感染,提高水体自净率,效果良好。

2、特别注意易发病季节夜间缺氧现象,我们采取夜间增氧机增氧或用水泵循环流水增氧,不再出现青蟹缺氧"浮头"、"逃岸"现象。

3、发病前1个潮水期(半个月)用2-3ppm漂泊粉消毒,一方面改善水质,减少水体病原菌浓度,另一方面,刺激部分适龄青蟹提前蜕壳,使蜕壳期分散。施药时设置定置网(蟹挝),可收获到部分染病蟹,因健康蟹施药时多潜伏,而病蟹则多逃逸入网被挑除。

另外,养殖过程及发病后,及时用罾网结合收获挑除病蟹,也是防病重要措施。

4、蟹苗质优健康,每池放蟹苗宜多批次不同规格。

5、秋季发病前不宜挑收雄蟹,而应部分挑收成熟雌蟹,此举生产上得大于失。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