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陆学艺[1],男,1933年生,江苏省无锡人,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当代中国颇有影响力的著名社会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农村问题专家。
1962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62 — 1965 年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生。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1998 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1996 年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
是全国第八、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研究专长是社会学理论、社会结构研究和农村发展理论研究。

陆学艺 教授曾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课题研究,曾发表《改革中的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和《三农论》等专著多部,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曾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多次。目前仍主持国家社科重点课题《中国国情丛书——百村经济社会调查》、《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等。
第四届中国发展百人奖获得者。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社会建设研究”课题组在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教授带领下,历时两年多时间,面向北京社会建设,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完成了《北京社会建设60年》一书,目前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此项研究在总结当代北京社会建设60年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著名的农村问题专家
早在1978~1980年,陆学艺通过对安徽、甘肃包产到户试点的调查,撰文为在全国推行包产到户鼓与呼。1982年,他提出,农村单靠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单兵突进远远不够,必须进行县级体制综合改革,并亲率课题组到山东陵县蹲点三年,兼任县委副书记,研究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他开启了“农村发展理论”研究的先河,他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把社会群体划分为十大阶层。一度成为研究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参考。
作为一名“三农问题”专家,他提出了许多解决“三农问题”的改革方案和对策,较早地指出“计划为体、市场为用”的体制在中国农村行不通,应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并认为中国农村必须要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其他一些初步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改革”,其学术思想在实践和理论层面对中国农村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福建省杂协副主席陆学艺,女,1953年2月出生,汉族,初中学历,中共党员。现任福建省艺术学校杂技班教师,福建省杂协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艺40余年,以高尚的艺德、深厚的造诣,为杂技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教导的《顶技》、《单拐倒立》、《对手滚杯》等获第1届全国新苗杯杂技比赛一等奖、法国巴黎“明日”国际杂技节金奖、全国少儿杂技比赛特别奖、教师奖等国内外大奖。多次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1年被授予中国杂技“金菊奖”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