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备份概述数据备份是容灾的基础,是指为防止系统出现操作失误或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而将全部或部分数据集合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复制到其它的存储介质的过程。传统的数据备份主要是采用内置或外置的磁带机进行冷备份。但是这种方式只能防止操作失误等人为故障,而且其恢复时间也很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的海量增加,不少的企业开始采用网络备份。网络备份一般通过专业的数据存储管理软件结合相应的硬件和存储设备来实现。
目前比较常见的备份方式有定期磁带备份数据。
远程磁带库、光盘库备份。即将数据传送到远程备份中心制作完整的备份磁带或光盘。
远程关键数据+磁带备份。采用磁带备份数据,生产机实时向备份机发送关键数据。
远程数据库备份。就是在与主数据库所在生产机相分离的备份机上建立主数据库的一个拷贝。
网络数据镜像。这种方式是对生产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和所需跟踪的重要目标文件的更新进行监控与跟踪,并将更新日志实时通过网络传送到备份系统,备份系统则根据日志对磁盘进行更新。
远程镜像磁盘。通过高速光纤通道线路和磁盘控制技术将镜像磁盘延伸到远离生产机的地方,镜像磁盘数据与主磁盘数据完全一致,更新方式为同步或异步。
数据备份必须要考虑到数据恢复的问题,包括采用双机热备、磁盘镜像或容错、备份磁带异地存放、关键部件冗余等多种灾难预防措施。这些措施能够在系统发生故障后进行系统恢复。但是这些措施一般只能处理计算机单点故障,对区域性、毁灭性灾难则束手无策,也不具备灾难恢复能力。
目前数据备份主要方式有LAN 备份、LAN Free备份和SAN Server-Free备份三种。LAN 备份针对所有存储类型都可以使用, LAN Free备份和SAN Server-Free备份只能针对SAN架构的存储。
基于LAN备份 传统备份需要在每台主机上安装磁带机备份本机系统,采用LAN备份策略,在数据量不是很大时候,可采用集中备份。一台中央备份服务器将会安装在 LAN 中,然后将应用服务器和工作站配置为备份服务器的客户端。中央备份服务器接受运行在客户机上的备份代理程序的请求,将数据通过 LAN 传递到它所管理的、与其连接的本地磁带机资源上。这一方式提供了一种集中的、易于管理的备份方案,并通过在网络中共享磁带机资源提高了效率。
LAN-Free备份 由于数据通过LAN传播,当需要备份的数据量较大,备份时间窗口紧张时,网络容易发生堵塞。在SAN环境下,可采用存储网络的LAN-Free备份,需要备份的服务器通过SAN连接到磁带机上,在LAN-Free备份客户端软件的触发下,读取需要备份的数据,通过SAN备份到共享的磁带机。这种独立网络不仅可以使 LAN 流量得以转移,而且它的运转所需的 CPU 资源低于LAN 方式,这是因为光纤通道连接不需要经过服务器的 TCP/IP 栈,而且某些层的错误检查可以由光纤通道内部的硬件完成。在许多解决方案中需要一台主机来管理共享的存储设备以及用于查找和恢复数据的备份数据库。SAN Server-Free备份 LAN Free备份对需要占用备份主机的CPU资源,如果备份过程能够在SAN内部完成,而大量数据流无需流过服务器,则可以极大降低备份操作对生产系统的影响。SAN Server-Free备份就是这样的技术。
目前主流的备份软件,如IBM Tivoli 、Veritas,均支持上述三种备份方案。三种方案中,LAN备份数据量最小,对服务器资源占用最多,成本最低;LAN free备份数据量大一些,对服务器资源占用小一些,成本高一些;SAN Server-free备份方案能够在短时间备份大量数据,对服务器资源占用最少,但成本最高。中小客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备份数据的重要性计算机里面重要的数据、档案或历史纪录,不论是对企业用户还是对个人用户,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是不慎丢失,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轻则辛苦积累起来的心血付之东流,严重的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给科研、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保障生产、销售、开发的正常运行,企业用户应当采取先进、有效的措施,对数据进行备份、防范于未然。
造成数据危险的原因对数据的威胁通常比较难于防范,这些威胁一旦变为现实,不仅会毁坏数据,也会毁坏访问数据的系统。造成数据丢失和毁坏的原因主要如下几个方面。
1、数据处理和访问软件平台故障。
2、操作系统的设计漏洞或设计者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人为预置的“黑洞”。
3、系统的硬件故障。
4、人为的操作失误。
5、网络内非法访问者的恶意破坏。
6、网络供电系统故障等。
数据备份方法1.windows 系统自带数据备份程序。
WinZip(ZIP),WinRAR(RAR) 压缩的备份。
所有的数据备份软件应该都会有以下两项选择-
“ 选择所有的文件”---不管文件是否有异动过都重新数据备份一次。
”新增与变更的文件”---只有新增或修改过的文件才会重新备份数据。
2.Ghost数据备份:相信很多人都曾遇过计算机系统崩溃需要重新安装操作系统的倒霉事,其实若您能在计算机刚安装好操作系统及应用程序后,在尚未建立数据文件前,先用 Ghost 软件将整个硬盘ghost成一个镜像文件,再刻录至CD,日后在计算机需要重新安装时,只需用镜像文件即可还原当初硬盘的内容,可免去重新安装WINDOWS及设定之苦,既方便又省时。
3.异地数据备份:
将数据透过网络 Internet 或网络备份在另一个地方,好处是可避免因天灾导致同一个地区的计算机同时遭殃。目前网络上也有提供10MB的免费空间给使用者放置个人数据,[1]适用于数据量小的使用者。用网络备份要考虑到网速及安全性,不管您是采用何种备份方式,最好是将档案压缩成较小的容量后再传输,这样比较节省时间而且也省空间。
4.笔记本电脑数据备份:
[2]通过局域网络将数据存到其它局域网络计算机。通过因特网做异地备份。使用USB接头的移动U盘,具有体积小随插即用的方便性。
数据备份资料1.Office 文档 (.doc .xls .ppt 等文件 )
2.客户数据、会计数据等数据库 Database 文件
3.邮件文档,如 Outlook 之 .pst .dbx 及通讯录 .wab
4.重要图档,如 .pdf .bmp .tiff .dwg .jpg
5.Linux系统本机上数据的手工备份
Linux系统上配有功能强大的tar命令,可以灵活地备份数据。tar最初是为了制作磁带备份而设计的把文件和目录备份到磁带中,然后从磁带中提取或恢复文件。当然,现在我们可以使用tar来备份数据到任何存储介质上。tar非常易于使用稳定可靠,而且在任何Linux系统上都有这个命令。因此是最经常使用的备份工具。 使用tar命令备份数据的格式如下:
$ tar cvf backup.tar /home/html 上述命令是将/home/html 目录下的所有文件打包成tar文件backup.tar。
cvf是tar的命令参数。
c代表创建一个档案文件,
v代表显示每个备份的文件名字,
f表示tar创建的档案文件名是后面的backup.tar,
/home/html 代表tar要备份的文件或和目录名。
使用tar命令恢复数据的格式如下:
$ tar xvf backup.tar 上述命令将备份文件backup.tar恢复到当前目录下。
通常情况下,tar对文件进行备份的时候并不对文件进行压缩,因此备份文件的尺寸非常大。
使用如下的命令,将使tar在备份结束以后,自动使用gzip命令对备份文件进行压缩,得到一个相应的gz文件。$ tar zcvf backup.tar /home/html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两个文件,backup.tar和backup.tar.gz。backup.tar.gz是压缩的备份文件。
数据备份的工具1.Windows 本身内建的备份程序
2.应用系统本身的备份工具 ( 如 SQL Server/Oracle)
3.向第三厂商 (Third Party) 购买专业用备份系统
4.Zip/RAR 压缩
数据备份策略
选择了存储备份软件、存储备份技术(包括存储备份硬件及存储备份介质)后,首先需要确定数据备份的策略。备份策略指确定需备份的内容、备份时间及备份方式。各个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备份策略。目前被采用最多的备份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种。
1、完全备份(full backup)
每天对自己的系统进行完全备份。例如,星期一用一盘磁带对整个系统进行备份,星期二再用另一盘磁带对整个系统进行备份,依此类推。这种备份策略的好处是:当发生数据丢失的灾难时,只要用一盘磁带(即灾难发生前一天的备份磁带),就可以恢复丢失的数据。然而它亦有不足之处,首先,由于每天都对整个系统进行完全备份,造成备份的数据大量重复。这些重复的数据占用了大量的磁带空间,这对用户来说就意味着增加成本。其次,由于需要备份的数据量较大,因此备份所需的时间也就较长。对于那些业务繁忙、备份时间有限的单位来说,选择这种备份策略是不明智的。
2、增量备份(incremental backup)
星期天进行一次完全备份,然后在接下来的六天里只对当天新的或被修改过的数据进行备份。这种备份策略的优点是节省了磁带空间,缩短了备份时间。但它的缺点在于,当灾难发生时,数据的恢复比较麻烦。例如,系统在星期三的早晨发生故障,丢失了大量的数据,那么现在就要将系统恢复到星期二晚上时的状态。这时系统管理员就要首先找出星期天的那盘完全备份磁带进行系统恢复,然后再找出星期一的磁带来恢复星期一的数据,然后找出星期二的磁带来恢复星期二的数据。很明显,这种方式很繁琐。另外,这种备份的可靠性也很差。在这种备份方式下,各盘磁带间的关系就象链子一样,一环套一环,其中任何一盘磁带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整条链子脱节。比如在上例中,若星期二的磁带出了故障,那么管理员最多只能将系统恢复到星期一晚上时的状态。
3、差分备份(differential backup)
管理员先在星期天进行一次系统完全备份,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管理员再将当天所有与星期天不同的数据(新的或修改过的)备份到磁带上。差分备份策略在避免了以上两种策略的缺陷的同时,又具有了它们的所有优点。首先,它无需每天都对系统做完全备份,因此备份所需时间短,并节省了磁带空间,其次,它的灾难恢复也很方便。系统管理员只需两盘磁带,即星期一磁带与灾难发生前一天的磁带,就可以将系统恢复。
在实际应用中,备份策略通常是以上三种的结合。例如每周一至周六进行一次增量备份或差分备份,每周日进行全备份,每月底进行一次全备份,每年底进行一次全备份。
4、日常维护有关问题
备份系统安装调试成功结束后,日常维护包含两方面工作,即硬件维护和软件维护。如果硬件设备具有很好的可靠性,系统正常运行后基本不需要经常维护。一般来说,磁带库的易损部件是磁带驱动器,当出现备份读写错误时应首先检查驱动器的工作状态。如果发生意外断电等情况,系统重新启动运行后,应检查设备与软件的联接是否正常。磁头自动清洗操作一般可以由备份软件自动管理,一盘dlt清洗带可以使用20 次,一般一个月清洗一次磁头。软件系统工作过程检测到的软硬件错误和警告信息都有明显提示和日志,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管理员。管理员也可以利用远程管理的功能,全面监控备份系统的运行情况。
网络数据备份系统的建成,对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保障各种系统故障的及时排除和数据库系统的及时恢复起到关键作用。通过自动化带库及集中的运行管理,保证数据备份的质量,加强数据备份的安全管理。同时,近线磁带库技术的引进,无疑对数据的恢复和利用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手段。希望更多的单位能够更快地引进这些技术,让系统管理员做到数据无忧。
5、存储数据备份恢复
随着各单位局域网和互联网络的深入应用,系统内的服务器担负着企业的关键应用,存储着重要的信息和数据,为领导及决策部门提供综合信息查询的服务,为网络环境下的大量客户机提供快速高效的信息查询、数据处理和internet等的各项服务。因此,建立可靠的网络数据备份系统,保护关键应用的数据安全是网络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发生人为或自然灾难的情况下,保证数据不丢失。
从4各方面分别介绍几种备选方案您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恰当组合,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
一套清晰的思路
哪些文件必须备份、哪些文件不一定要备份;哪些可以本地备份、哪些必须异地备份; 哪些应该动态备份、哪些应该静态备份;哪些应该活备份、哪些必须强制性地死备份……这些问题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认识备份术语 了解备份方法硬件级问题: 选择备份文件用的存储设备和位置。 软件级问题: 选择备份程序并充分挖掘、利用其功能。
本地备份: 在本机硬盘的特定区域备份文件。
异地备份: 将文件备份到与电脑分离的存储介质,如软盘、Zip磁盘、光盘以及存储卡等介质。这是备份的硬件级问题。
活备份: 备份到可擦写存储介质,以便更新和修改。
死备份: 备份到不可擦写的存储介质,以防错误删除和别人有意篡改。这还是备份的硬件级问题。
动态备份: 利用软件功能定时自动备份指定文件,或文件内容产生变化后随时自动备份。
静态备份: 为保持文件原貌而进行人工备份。这是本地备份的软件级问题。
对于电脑用户来说,全部文件可分为4个类型
1.安装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形成的文件: 电脑借助于它们正常运行、实现功能。这些文件不一定非要备份,因为这类文件可以通过重新安装软件再次得到。但是,有选择地备份系统软件中保证最低运行的重要的文件(如Windows的注册表文件以及软、硬件配置信息和用户信息)以及应用软件中的个人配置信息文件(如个人模板)可以有效地减少重新安装的麻烦。这类文件只进行本地活备份即可,不过,一定要进行静态备份,因为这类文件的价值在于其原始性,动态备份可能会把改变的甚至产生错误的文件保存为最终备份。
2.从网络等媒体上复制的文件(如下载的软件、媒体上的文献等): 这类文件有些可以复得,有些过期则会消失。对于您来说,下载后就成了惟一的,所以,一定要备份,重要的还要异地备份,当然是静态备份,因为复制它的目的一般是使用而不是进行修改。
3.电脑自动生成或用户添加形成的个人信息(如输入法词库、网页收藏夹等): 这类文件一旦丢失,虽可重新建立,但却要花费很大精力重新组织,因此一定要备份。不过,它们是随时都在更新变化的,所以最好进行本地动态的活备份,以便随时恢复到最新状态; 当然,在一定阶段做一个异地的死备份也是必要的。
4.纯属自己积累和编辑的文件(如通讯簿、电子邮件、自己编辑的各种文档): 这是自己的劳动果实,也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得的,应该采用动态备份,随时记录最新形态;取得阶段性成果后要做静态的异地备份,以便万一出错时进行恢复;文件完成后,做至少2个死备份,以防备份丢失、被篡改,或者因存储介质损毁而不可使用。
当然,这些不是教条的,明晰的思路还应该是善于应变的。比如Windows注册表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会随时被有意无意地修改,所以有必要进行动态备份;但如果不保留一个最初的完好备份,就可能在最需要时找到一个带有致命错误的注册表。所以,综合应用多种备份方法才是合理的。
一种可行的方法
选择备份工具: 首先,好的备份硬件才能使良好的备份方案有的放矢。其次,要选择一个功能完善的备份程序,才能使软件级的备份方法得以实现。对于正常运行的系统,备份程序在后台作业,以保持数据同步(原始文件和备份文件随时保持一致)的动态备份是比较理想的备份方案。
选择备份方法: 选好备份硬件和动态备份程序后,还要考虑备份方法。进行文件还是文件夹备份?是否过滤?如何过滤?是否采用压缩备份方式?备份文件是否易于恢复?是否选择文件数据同步?如果选择数据同步,还应考虑原始文件出错的因素,有些非法操作会造成原始文件出现非法代码而不能打开,若完全采用动态备份,原始文件和备份文件两者完全同步,备份文件也将不能使用。因此,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可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选择保存方法: 备份文件是为了在发生意外时能够恢复文件,如果备份文件存放不好,所有努力都可能前功尽弃。比如CIH病毒侵害电脑,往往会吞噬全部硬盘数据,如果仅仅在本地动态备份,备份文件也在其破坏范围之内。还有一些人为的破坏更甚于此。要避免此类情况,就必须采用异地备份。而异地备份的存储介质也可能遭人篡改,这就需要死备份。然而,异地死备份就达不到动态备份的目的。因此,在动态备份的同时,适当的时候做一次异地备份是最值得推广的安全方案。
选择文件格式: 用不同程序、不同方法备份的文件,恢复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基于Windows系统的备份程序产生的特殊格式的备份文件仍要在Windows中恢复,尤其是压缩格式的备份文件。这对个人文档备份来说不存在问题,而对系统文件的备份就不合适了。对系统文件的备份,一定要保存成在DOS环境可以直接拷贝的类型或可以在DOS中解开的压缩格式,因为在系统无法启动时总要使用这些备份。
一台好用的设备
备份离不开存储设备和介质。目前,可以用来备份的设备很多,除软盘、本地硬盘外,CD-R、CD-RW光盘、Zip磁盘、活动硬盘、移动存储设备以及磁带机等都可以很方便地买到。此外,Internet还给用户提供了网络备份的新途径,尤其是一些免费空间很值得我们予以关注。
软盘是最常见的备份介质。不过,软盘容量很小,备份少量数据尚勉强可为,对大量数据则无能为力。再则,软盘安全性差、容易损坏,专业备份不值得考虑。
光盘是不错的备份介质,它容量大、便于保管和携带,安全性也较高,是死备份的惟一选择。
Zip磁盘的容量大,容易实现异地备份。其性价比较高。在不同场合文件交换量较大的用户可以首先考虑选择它作为备份设备。
经常需要进行移动作业的用户可以把中、大容量的活动硬盘作为备份设备的首选,虽然价格有些贵,但除备份功能之外,它还能让您随身带着系统和数据库。对拥有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的用户而言,移动存储卡或记忆棒也可以暂时借以备份数据。磁带机是一种较原始的数据载体,但新型产品性能已经相当完善,对于从事数据生产的专业用户还是值得选择的。
如果淡化异地备份的重要性,任何人都可以把本地硬盘作为最佳备份设备。在硬盘上建立一个占总容量20%左右的分区专用于备份文件,备份、还原都很方便,效率最高、速度最快、单位容量/价格比最高。其弊端是这个分区无法从电脑系统中分离出去,备份文件仍处于CIH等极具破坏力的病毒控制之下。对此,您可以用文档压缩备份、建立多级目录、隐藏文件等方法缓解潜在的危险。此外,您还可以购买一个价格较低廉的小硬盘专做备份,平时,在CMOS中把它设为从属硬盘隐藏起来,需要备份和恢复文件时,对CMOS做简单设置即可激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