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人拒绝入迦南之后三十年,仍留在加低斯巴尼亚及巴兰旷野。直到老一代的以色列人死去,他们便重新上路,绕过较长路的以东,到了摩押,等候最后的指示,准备进占那应许给他们列祖的土地。这是一个懔然可畏的时刻!
按申命记的记载,摩西在这个场合对以色列民作了三次训勉一一这是临别的遗言,因为神曾对他说他不能与人民进入那地。这些训词可在申命记中找到。第一篇是在「约但河东的摩押地讲律法」(一5);第二篇是在「约但河东伯昆珥对面的谷中,在住希实本亚摩利王西宏之地」(四46)——这是假设四44—49是讲词的开头而不是总结;第三篇是「在摩押地」(二十九1)。但很可能三篇都是在同一处地方。
内容及大纲
大纲。为申命记编大纲主要是从三篇讲章入手,很多学者都注意到本书讲章式的风格。但三篇讲章的篇幅分别包括了四章、二十四章,及两章经文——这是很不平衡的分布。而且,讲词也包括了很多未经组织或排列的律法,令人不禁要问为何有这样的安排,G.von Rad认为讲道者是要努力排除特定律法规条,希望以劝勉鼓励为出发点;但我们会怀疑讲者怎能引起一大群听众的注意。基宁(M.G.Kline)认为申命记是一份文件而非讲词——上述问题可能是他采取这个立场的部份原因。他认为摩西预备了这份文件,见证神在摩押平原赐给以色列那充满动力的盟约。
孟登可及其他学者(参看上文第188—190页)描述了古时的宗主国与附庸国的条约,只要把这条约的形式略加修改,便可以列出申命记的大纲(基宁所列出的大纲便是这样)。然而,申命记比这类条约长了许多。无论申命记是否以条约格式预备,这个结构也是一个很好的起点。由此考虑,基本的大纲可划分如下:
引言(一1一5)
第一篇讲词:耶和华的作为(一 6一四40)
耶和华话语的历史性总结(一 6至三29)
以色列对耶和华的责任(四1—40)
设立逃城(四 41一43)
第二篇讲词:耶和华的律法(四44至二十六 19)
圣约的要求(四 44至十一32)
引言(四 44—49)
十诫(五1一21)
与神相遇(五22—33)
大诫命(六1—25)
应许之地及困难(七1—26)
耶和华的作为与以色列人的回应(八1至十一25)
以色列人面临的抉择(十一26—32)
律法(十二1至二十六19)
崇拜的律法(十二1至十六17)
职份的律法(十六 18一十八22)
罪犯的律法(十九1—32)
圣战的规条(二十1—20)
各种律法(二十一 1至二十五19)
认信礼仪(二十六1—15)
总结与勉励(二十六 16—19)
在示剑设立的仪式(二十七1至二十八68)
第三篇讲章:与耶和华立约(二十九1至三十20)
耶和华启示的目的(二十九1—29)
耶和华的话语临近众民(三十1—14)
以色列面临的抉择(三十15—20)
摩西遗言:摩西之歌(三十一 1至三十二47)
摩西之死(三十二48至三十四12)
无论起初是口述三篇讲词抑或是临别时写下的文件,申命记也说明了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的主题。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总结:
「以色列阿,现在耶和华你神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敬畏耶和华你的神,遵行他的道,爱他,尽心尽性事奉他,遵守他的诫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为要叫你得福。」(十12—14,参看 12—22节)
组合
申命记常被称为五经底本说的立脚石;关于它的写作日期,被认为是高等批判其中一个肯定的成果。然而,这个理论原先的讲法已在近年研究申命记的学生中间,几乎完全失去原有的说服力,因此,对本书各种批判观点,我们需要概括地介绍一下:
古典的底本说。威尔浩生的底本说认为五经的四个底本分别是J,E,D及P,而D本就是申命记的主要部份。犹大约西亚王十八年(主前六二一年),工匠修理圣殿时找到一本律法书。律法书在王面前读出时,他撕裂衣服,承认他的人民并没有依从书内的律法;一个宗教复兴便开始了(王下二十二至二十三)。早在耶柔米时代(主后四世纪),人们已经相信那律法书就是申命记。在一八○五年,德韦特(W.M.L.de Wette)以批判学的方法,指出申命记乃来自五经头四卷的那些底本之外,所以把它定期在J及E典之后(主前七世纪)。十九世纪未,威尔浩生确信约西亚同代的宗教领袖,把预先写好的律法书,埋在圣殿之内,用以发起宗教改革。因此当被「掘出」时,被指为摩西时代的著作,因而对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支持作用。一些学者相信那律法书就是申十二至二十六;其他则认为是五 一至二十六。
罕模拉比石碑(约主前一七00年),其上刻有二百八十二条律例,
无论形式与细节都跟摩西五经的律例(例如申十九21)构成有趣的对比。
申命记的历史家。按照上述理论,律法书是在六二一年被发现之前不久写成的,这是大多数学者的一致见解。但在二十世纪,学者对这日期表示怀疑。有些把申命记的日期,推回至玛拿西或希西家的时代,或早至阿摩司时代,甚至是撒母耳时代。其他则认由为是哈该和撒该利亚甚至更后的日期。与此同时,学者又发现申命记与列王纪,比起与五经其余四卷,有更多相似的地方。
各学者自有不同的结论,结果令学者提出「四经」(创世记至民数记。及申命记历史(申命记、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及列王纪)的理论:「申命记作者」这个名词,便成为了学者们的共同点。追随威尔浩生的学者,坚持D典的主要目的,是要确立耶路撒冷为唯一圣所的地位,但申命记却从未提及耶路撒冷这个名字。汪华特(Von Rad)指出申命记有一个命令:要在以巴路建立祭坛(二十七 4—8),这似乎与上述讲法有冲突。威治(A.C.Welch)及其他学者则指出申命记有某些地方与何西阿书相似,所以认为申命记是北国而非南国的作品。它是向以色列整体说话,而不是单向犹大、锡安,或大卫王朝说话。奥基湛(T.Oestreicher)精简地说,申命记主要的目的,不是Kulteinheit(在中央圣所统一崇拜),而是Kuitreinheit(令崇拜更加纯洁)。一些学者作出以下结论:申命记是约西亚改革的结果而非起因。
显然,相同的资料却带领学者们走相反的方向。
现况。现时学者仍未有一致见解。形式批判学使得愈来愈多的学者,相信申命记有早期的元素存在。申命记的结构有可能依照宗主条约而有,若然,则申命记是早期作品——主前二千年而非主前五百年。申命记那勉励形式的风格,令一些现代的学者,认为它是建基于摩西传统之上。其他则认为那是王朝时代的传统。
如果除掉那些明显是后期的补充,以及最后一章的部份材料,我们可以肯定,先知极受申命记影响,而不是先知写下了申命记。先知时代充满张力,如丘坛、巴力崇拜,及某些偶像崇拜,但这些都没有在申命记中出现。是摩西而不是他以后的先知建立了以色列宗教的伟大原则。先知只把它们加以发展,应用在他们当代的属灵和道德问题上。到现时为止,经过两个世纪的批判研究,结论是:就算申命记不是摩西的说话,至少也是建基于他的传统,申命记确切地表达了摩西自己,以及他如何应用耶和华之约的律法与规则,来面对以色列人将要进入迦南时候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