戗杆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最早以前牌楼本无戗杆,它是和坊墙连在一起的。古代的坊门也不大,只要有坊墙的依托,风荷载足矣。

宋代以后牌楼成了独立的建筑物,而且越做越大,这样必然经不住北方强风的困扰。所以元代以后,尤其是明、清的木牌楼都有戗杆。戗杆最接近地面,所以不好保养,极易损坏。

地坛牌楼坐东朝西,正迎强烈的西北风,为增大风荷载,所以地坛牌楼的戗杆多达二十根,是北京牌楼中戗杆最多的牌楼。

清时地坛为禁地,民初设为"农林总局"。民国十四年(1925年)地坛被改为公园。牌楼的匾额题为"京兆公园",左右两侧的坊心改书为"建善"和"乐群"。民国十八年(1939年)又改为"市民公园",由于经费不足,地坛成了林场和农业试验场,神库改为警犬训练所。

解放后,地坛牌楼因年久失修而拆毁。1990年政府出资重建地坛牌楼,新牌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不用戗杆。地坛牌楼又以全新的面貌风光在通往体育中心的主干道上。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