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即经过加工的牛的髌骨,即髀石,是一种游戏工具。
关于击"古尔"的来源,流传着一个传说:大意是成吉思汗西征乃蛮的时候,先遇一黑虎,后遇一白鹿挡路,神箭手射出的箭都纷纷落于自己阵前。成吉思汗只好向天祈祷,这时,飘来一黄绢,上有"踢出髌骨,见耳则进"八个大字。成吉思汗先赐一次,不是"耳"字,后又摆坛设祭,踢出"耳"字,这才出师有名,大获全胜。从此有了这项游戏。这个传说把击古尔与战争联系起来,表明其巨大的社会作用。
在蒙古族著名古代典藉《蒙古秘史》的第116节,就有"击古尔"的记载:当帖木真与札木合结为安答的时候,帖木真才十一岁,那时札木合送给帖木真一个狍子髀石。帖木真送给札木合一个铜灌的髀石在斡难河的水上打髀石游戏,后结为安答。这充分说明,打髀石的游戏古已有之,而且说明髀石的制法、即在牛髌骨的中心部位灌以金属。以便增加其重量。据调查,母古尔的重量在150克至200克之间,子古尔每枚的重量在150克左右。
击古尔首先画好场地。有的场地为长方形,长50厘米、宽30厘米;也有的为50厘米的圆形,要在距地150厘米处画一横线。参加击古尔的人数不限,一般都以抛掷母石的远近为序。击古尔要先设立被击的目标,有的把子古尔放在场地内,有的把自己的母古尔从场地向外抛出,第二人击第一人的,第三人击第二人的。看谁击中所设之目标。《柳边纪略》卷4云:"童子相戏,多剔獐、麋、狍、鹿前腿腕骨、以锡灌窍,名'噶什哈,或三或五堆地上击之。中者尽取所堆,不中者与堆者一枚,多者千,少者十百,各盛于囊,岁时闲暇,虽壮亦为之。"
打髀石之风,渊源颇古。游牧民族终年与牲畜为伍。而牲畜中的髁骨内外四周形状尽不同,可为玩具。1955年10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美岱村南宝贝染山沟中发现北魏砖墓一座,随葬品中有铜制之髀石一具,长3.1厘米。所以用铜制作,与"铜罐"之义同,取其厚重易打也。《辽史·游幸表》68卷云"穆宗应历六年(965年)十月,与群臣冰上击髀石为戏。"1975年内蒙古考古工作队在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红格尔地区及锡盟一些地区调查,其红格尔之宫胡同等处金代墓葬中,亦有羊髀石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