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

汾城,顾名思义,也就是汾河岸边的城邑。所谓“汾城”又名临汾城,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城邑,其旧址在今襄汾县南端与新绛县交界处的晋城村。《史记·秦本纪》中:“(秦昭襄王五十年)益发卒军汾城旁”即指此地。西汉因在此置临汾县,县域包括今新绛县和襄汾县南部。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分临汾县北境设泰平县,县治即今襄汾县古城镇。北周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讳,改为太平县。唐贞观七年(633年),太平县移治敬德堡,即今汾城镇。
1914年1月,山西省在全面调整省内区划地名期间,鉴于当时全国已有3个太平县,所以决定启用太平县境内的古地名“汾城”,改名为汾城县。1954年,襄陵县(设于西汉,因晋襄公陵墓所在而得名)与汾城县合并后称襄汾县。同年10月14日,县人民政府驻地迁到史村,即今襄汾县城。千百年来,襄陵县和太平县沃野连属、经济富庶,人民勤劳敦厚、安居乐业,素以“金襄陵,银太平”并称于世。[1]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43491
男
22027
女
21464
家庭户户数
10289
家庭户总人口(总)
43253
家庭户男
21896
家庭户女
21357
0-14岁(总)
12548
0-14岁男
6604
0-14岁女
5944
15-64岁(总)
28005
15-64岁男
14069
15-64岁女
13936
65岁及以上(总)
2938
65岁及以上男
1354
65岁及以上女
158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42722
全面发展汾城是个农业大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里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又好又快的新时期。农业生产形成了以苹果、小麦、秋粮、小杂粮为主的四个支柱产业,工业发展从无到有,淘汰落后的五小企业,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效益逐年提高。林业、交通、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以及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多元化结构的新格局。
旅游景点

汾城的学前塔,北膏腴的大砖塔,太常九龙沟的普救寺塔,西圪瘩的金代大钟,北膏腴的北魏大钟,文庙的碑 林…… 置身此间,使你穿越时空,品味古县城文化的浓厚积淀,县城西三华里的孝村,安睡着古代英雄李牧将军。这些,都充分说明太平古邑汾城是个旅游览胜的好地方。
2007年,汾城镇在原申报取得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基础上,经过努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申报成功,向社会亮示了名牌,展示了古镇雄风,为汾城今后的发展注入了不可估量的活力。
新农村建设硬化街巷25.8万平方米,2007年,又硬化农村街道32000平方米,新建支部活动阵地7个,安装调频广播20个,建甲级卫生所32个,科技服务站18个,便民店40个,老年活动中心12个,新建舞台2个,省级园林生态推进村4个,全镇新农村建设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高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