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浙江省政府决议,省立战时大学于 1938年 11月开始筹备,1939年2月正式办公。1939年5月定名为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分设工、农、医三院于松阳、丽水。1942年5月英士大学内迁云和、泰顺,12月经行政院决议改为“国立英士大学”,1945年11月迁至永嘉,1946年3月奉令移址金华。1949年8月为金华市军管会接管,并解散了英士大学。
英士大学受教育部和浙江省教育厅领导。其内部学制组织可分两阶段:1939年至1943年为省立大学时期,设农、工、医三院,下设农艺、农业经济、畜牧兽医、土木工程、机电工程、应用化学、医学、药学等8个学系和农学、合作两专修科;1943年至1949年为国立大学时期,一度曾将工学院划出,增设法学院,后将医学院停办,工学院仍划归,又增设文理学院。这样至1948年共设法、农、工、文理等四学院,增设法律、政治、经济、中国文学、哲学、外国语文学、史学、数学、物理、化学、森林、机械工程和电机工程等学系。
英士大学历任校长为:许绍棣、吴南轩、杜佐周、何炳松、周尚、杨公达、汤吉禾、邓传楷等
---------------------------------------------------------------------------------------------------
陈英士与英士大学
陈其美,字英士,生于1878年,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早年在桐乡当学徒。1903年春,受留学日本的弟弟影响,放弃从商道路,来到上海求学。1906年夏,东渡日本,先入东京警监学校,学习警察法律,时常和革命党人交游。该年冬,陈其美宣誓加入同盟会,立志推翻满清政府。1908年春,陈其美从东京回到上海,投身于国内的反清斗争。1911年广州起义失败后,陈其美等人召开“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简称中部同盟会)成立会,总机关设于上海,陈其美负责实际工作,积极策划支援长江流域的革命运动。武昌起义成功后,上海的革命党人加紧筹划起事响应。1911年11月3日起义军占领闸北巡警总局,陈其美等人发表演说,宣布上海反清独立,接着向上海县城猛攻。4日,攻破江南制造局,上海宣告光复,陈其美出任沪军都督。
上海光复使革命局势发生极为有利的改观。在此影响下,5日,江苏省会苏州、浙江省会杭州几乎同时宣布独立。陈其美又促成江浙联军,至12月2日,革命联军攻克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奠了基础。被孙中山誉为“革命首功之臣”。
1913年,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全国反对,陈其美追随孙中山开展反袁活动,1916年在上海法租界被袁派人刺杀身亡,年仅38岁。
中华民国邮政发行的烈士像普通邮票中就有陈英士,图案采用的就是就任沪军都督时的戎装照(见图,盖原地戳——浙江吴兴)。其侄陈果夫、陈立夫亦有名。
抗战爆发后,为安置战地失学青年,浙江省政府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1月筹备成立省立战时大学。为纪念革命先烈陈英士,二十八年(1939年)5月正式定名为省立英士大学,在浙江松阳、丽水设工、农、医三院。1942年校址迁往云和、泰顺。1943年4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英士大学升格为国立英士大学,并将英士大学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后发展成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6月,又将东南联大 法学院与艺术专修科并入英士大学。后医学院停办。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奉令移址金华。至1948年共设法、农、工、文理等四学院,及行政、财政、会计三个专修科,实力强劲,赶超浙大,与中正、中山大学齐名。新中国诞生前夕,已培养各科毕业生1000余人。1949年8月为金华市军管会接管,并遭解散。部分教职员到浙江大学任职,大部分学生亦转入浙大继续求学。
呜呼,在国难时期创办并发展壮大起来的大学,实属不易。然时当局者却因主观意识的不同,就遭关闭,实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一大损失。由于战争的动乱和意识形态的偏见,英士大学校史资料散落各处,鲜有人知。其先后在杭州、临海、丽水、泰顺、永嘉和金华等地办学,也未见相关原地实寄封,尚有待挖掘。
1929年民国政府在杭州三公园建立了陈英士铜像,上个世纪60年代因故被拆除。海内外的英士大学校友们为了纪念陈英士的革命精神,筹集资金重塑铜像,于2005年4月,再次屹立在杭州西子湖畔。百余名白发苍苍的前英士大学校友冒雨出席了揭幕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