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基因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摘要:

瑞士和法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实验鼠的身体内有种“饥饿”基因,修改它会使实验鼠丧失饥饿感。实验中发现,在进食时间到来前几分钟,普通实验鼠开始寻找食物。而“饥饿”基因经过修改后的老鼠则反应消极,没有显示出饥饿感,在见到食物之后才开始准备进食。科学家认为,这一发现有可能为治疗身体肥胖、睡眠紊乱、抑郁和酗酒等开辟新的途径。

饥饿基因

基本简介饥饿基因

瑞士和法国科学家联手在实验鼠体内找到一个发出饥饿信号的基因,修改这个“饥饿基因”会使实验鼠丧失饥饿感。

瑞士弗里堡大学的乌尔斯·阿尔布雷希特和法国路易·巴斯德大学的艾蒂安·沙莱经过两年实验发现,老鼠体内一种名为“Per 2”的基因负责发出饥饿信号。通过修改这个基因,科学家成功地使实验鼠找不到饥饿的感觉。

研究发现实验中发现,在预定的进食时间到来前几分钟,普通实验鼠就开始寻找食物,为进食做准备。而“Per 2”基因经过修改的实验鼠则反应消极,没有显示出饥饿感,只有在见到食物之后才开始准备进食。上述发现有可能为治疗身体肥胖、睡眠紊乱、抑郁和酗酒等开辟新途径。

经过两年实验发现,老鼠体内一种名为“Per2”的基因负责发出饥饿信号。通过修改这个基因,科学家成功地使实验鼠找不到饥饿的感觉。实验中发现,在预定的进食时间到来前几分钟,普通实验鼠就开始寻找食物,为进食做准备。

而“Per2”基因经过修改的实验鼠则反应消极,没有显示出饥饿感,只有在见到食物之后才开始准备进食。

医学应用饥饿基因

在北京举办的中英糖尿病学术交流国际会议上,英国科学家布鲁姆教授介绍了首次发现和证明人类体内有一种叫PYY-3-36的内分泌调节肽(麦殊岭),通常叫饥饿基因,可望用于人类控制肥胖并防治糖尿病。

饥饿基因

布鲁姆教授介绍,他和其团队研究发现,肥胖的成因与人类的遗传基因密切相关,人体内有一种叫PYY-3-36的内分泌调节肽(麦殊岭),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调节多肽,对人体的食欲有着很强的调控作用。

布鲁姆教授对合成的“麦殊岭”类似物进行研究,证明它能作用于摄食中枢,稳定维持人体摄食中枢的正常机能,减少饥饿感,增强饱腹感,有效抑制病理性过多获取食物。

如果把人工合成的“麦殊岭”变成药物,就能使很多食欲呈病理性亢进的肥胖患者减少摄食的欲望,从而实现减肥的效果。

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人若能进行安全有效减肥,可显著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甚至可使受损伤但尚未凋亡的胰岛β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修复作用,从而实现高水平的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