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排字工人误排而产生错别字。“关于手民误植的情况,《胡适的日记》排印本则比较明显,如,对照手稿(影印件)可知,1921年8月30日的日记、1922年5月30日的日记,均有重要的遗漏。”(《中华读书报》1999/8/12)
现多指电脑打字时由于指法错误而产生的错别字。“又,‘秋香炒粟’,似当作‘秋香炒栗’,炒栗自是古都风味。作“炒粟”则不可解。此疑手民误植。”(《北京大学校报》2004/5/27)也作“手民之误”。
原指排字工人误排而产生错别字。“关于手民误植的情况,《胡适的日记》排印本则比较明显,如,对照手稿(影印件)可知,1921年8月30日的日记、1922年5月30日的日记,均有重要的遗漏。”(《中华读书报》1999/8/12)
现多指电脑打字时由于指法错误而产生的错别字。“又,‘秋香炒粟’,似当作‘秋香炒栗’,炒栗自是古都风味。作“炒粟”则不可解。此疑手民误植。”(《北京大学校报》2004/5/27)也作“手民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