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胡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汪胡桢

汪胡桢(1897—1989),字干夫,号容盦,嘉兴人。1915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二中学。1917年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毕业后,任全国水利局技士,不久回母校任教。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深造,1923年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29年任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设计主任工程师。1934年应聘为整理运河讨论会总工程师。1935年任经济委员会水利处设计科科长。抗日战争时期,受中国科学社之聘编译书籍。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钱塘江海塘工程局总工程师兼副局长。1950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又任治淮委员会委员兼工程部部长。1951年任佛子岭水库工程总指挥。1955年任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黄河三门峡水库工程局总工程师。1960—1978年,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后任水利部顾问,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名誉院长等。1981年、1985年先后被选为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四届名誉理事。胡桢还曾任三门峡市科普协会副主席,政协河南省常委;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三届全国常委、第六届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9年前,汪胡桢曾主持和参与制定《导淮工程计划》、《整理南北大运河工程计划》,并亲自察勘了杭州到北京的大运河,设计了邵伯、淮阴、宿迁3个船闸,领导修复钱塘江海塘工程。由于当局的腐败,尽管汪胡桢尽心竭力做了不少水利计划,但多未能实现。1931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成立,任理事兼出版委员会主任,主编《水利》月刊,至1948年3月,累计出刊15卷82期,对交流水利科学知识,提高水利技术水平,团结广大水利工作者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为研究民国时期水利史和学会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这一时期,胡桢还将水利古籍印为《水利珍本丛书》。抗日战争期间,胡桢在上海不愿为日伪工作。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他卖掉房子来支付稿费和出版费用,才出版了由他主编的《中国工程师手册》,这是一部我国最早的比较大型的专业工具书,对以后的工程技术人员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1949年后,胡桢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号召,担任治淮技术指导工作,由他主持设计和组织施工,修建了中国第一座大型连拱坝工程——佛子岭水库。当时苏联专家建议采用土石坝,而胡桢坚持采用混凝土连拱坝,并解决了连拱坝抗震计算一系列难题。接着又兴建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连拱坝——梅山水库(坝高88米),使我国筑坝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提高了我国水利工程技术在国际上的威望。以后担任三门峡水库总工程师,在短短的4年中(1956—1960),克服重重困难,在黄河干流上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库。在三门峡工程中,从工作出发,尊重科学,支持最佳的设计方案。在科学面前,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退休后,仍从事学术研究,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等水利工程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

汪胡桢热心教育事业,从教数十年,不少学生成为我国卓越的水利专家。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长达18年,崇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1965年,以68岁的高龄,亲自带领师生,去黄河实地考察设计,住窑洞、吃粗粮,完成了《黄河干流碛口拦沙水库设计方案》。还把珍藏多年的1500册水利专业图书捐赠北京水利水电学院。

汪胡桢晚年十分关心黄河的治理和长江三峡的开发,不顾年近九旬高龄,在一耳失聪、左眼失明、右眼在高倍放大镜下视力只有0.1的情况下,仍坚持学术研究,先后著有《水工隧洞的设计理论和计算》、《地下洞室的结构计算》。由他组织和主编的《现代工程数学手册》共5卷,约500万字。经常在各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其中《治江大计和三峡蓝图》等20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另著有《地下建筑设计理论与电子计算》等。译著有《水利工程学》、《美国土木工程百科全书》等。

汪胡桢和故乡嘉兴关系密切,1923年从美国留学回来后,首先在嘉兴主持开浚壕河的水利工作。1927年又与陆志鸿等一起负责拆城筑路的测量工作。晚年和故乡亲友书信频繁,不时询问嘉兴的建设状况。在纪念嘉兴市第一中学建校80周年的时候,他以“老校友”的身份撰写了《回忆我在中学时代》一文,抒发了其思乡、爱乡之情。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