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景韶(1903-1987),字琴子,祖籍江苏昆山,生于盐城。青少年时代,从海门杨心权先生学习琵琶,能弹《瀛州古调》全部曲目;1920年考入南通师范学校,从徐立荪学习古琴。1925年,考入东南大学,1929年毕业,任职江苏省教育厅。1956年起,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1986年于江苏镇江创建梦溪琴社。
演奏取音甚佳。录音资料《长门怨》、《樵歌》和《平沙落雁》等存档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刘景韶是嘉靖甲辰进士,善诗文,有《燕台集》《秋蛩集》等著作问世。平倭战役大获全胜后,他曾作《平倭曲》云:“团练从今须土著,莫凭征调作长城。满地流亡须抚字,眼中谁复是阳城。”刘景韶又是一位品行高尚之人。“自倭入寇连年,淮海困甚,景韶悯之,凡军务事议,皆留心民疾,切中时病,议减税粮。”“晚岁,景韶荣归故里,出俸金修余恩桥。”(见《崇阳文史》刘三保文)。
明代中叶后,统治集团日益腐朽,沿海军备荒废,倭患为害甚烈。嘉靖三十一年,倭寇又侵掠我东南沿海地区,时任浙江海防兵备副使的刘景韶,奉朝廷之命到如皋、海安一带布防。刘景韶抓紧训练士卒,构筑海安土城,筹谋歼敌。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倭寇的兵船从海门杨树港驶出,停泊在狼山沿江一线。由于狼山镇副总兵邓城抵御无能,致使数千倭寇围攻通州,并直逼如皋、海安。刘景韶与边将邱升亲率官兵御敌。七月,从江南溃逃而至的倭寇由南通再犯海安,刘景韶挑选战车数百,扼守岔河,以截阻敌人。自己率兵同边将邱升布下口袋阵,埋伏于西场。
不久,倭寇果然向西场进犯,刘景韶命骑兵分两路从左右包围,又用大炮从中间猛轰,倭寇大乱,成群地奔入仲家园。刘景韶率兵围困,经3昼夜激战,斩大酋长以下1527人,活捉15人。在这次战役前后,刘景韶驰骋于通、如、扬、淮,衣不解带长达3个多月,歼灭倭寇总共达3000余人。西场仲家园大捷后,当地民众聚埋了倭寇尸骨,封土其上,称之为“平倭冢”,并立碑冢前,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平倭冢记碑。
平倭冢记碑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爱国抗敌,捍卫民族尊严的历史见证。清末民初,如皋名士郭雍南曾作诗曰:
血雨腥风恨悠悠,倭残乡县累深仇。中华海道刘公使,苏北场郊诸葛谋。
彻日杀声神鬼泣,斩酋佳讯誉名收。安民卫土银碑在,赫赫军威传百秋。 令人遗憾的是,位于湖北崇阳县鹿门乡栎咀村望天垅北面山坡上的刘景韶墓,在1988年的一天夜里,竟然被盗墓者炸开(见崇阳县政协刘细谷委员的文章《应当重视对古墓葬、石刻等文物进行保护和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