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二点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文名] 甘蔗二点螟

[别名] 粟灰螟

[学名] 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

[ 目 ]鳞翅目

[ 科 ]螟蛾科

[寄主] 南方为害甘蔗,北方为害粟(谷子)、糜、黍、玉米、高粱、稗、狗尾草等

[为害特点] 苗期幼虫为害甘蔗生长点,致心叶枯死形成枯心苗;萌发期、分蘖初期造成缺株,有效茎数减少;生长中后期幼虫蛀害蔗茎,破坏茎内组织,影响生长且含糖量下降,遇大风蔗株易倒。此外,伤口处还易诱发甘蔗赤腐病。

[特征描述]

成虫体长8.5—10mm,翅展18—25mm,雄娥体淡黄褐色,额圆形不突向前方,无单眼,下唇须浅褐色,胸部暗黄色;前翅浅黄褐色杂有黑褐色鳞片,中室顶端及中室里各具小黑斑1个,有时只见1个,外缘生7个小黑点成一列;后翅灰白色,外缘浅褐色。雌蛾色较浅,前翅无小黑点。卵长0.8mm,扁椭圆形,表面生网状纹。初白色,孵化前灰黑色。末龄幼虫体长15—23mm,头红褐色或黑褐色,胸部黄白色,体背具紫褐色纵线5条,中线略细。蛹长12—14mm,腹部5—7节周围有数条褐色突起,第7节后瘦削,末端平。初蛹乳白色,羽化前变成深褐色。

[发生规律]

浙江年生3—4代,广西、广东4—5代,台湾5—6代,海南6代,以老熟幼虫或蛹在蔗茎里越冬。南方甘蔗种植区,该虫终年为害。成虫喜把卵产在甘蔗叶背,初孵幼虫分散爬行或吐丝飘荡,潜入邻近蔗株叶鞘里,再从叶鞘处钻入蔗株。幼虫在甘蔗伸长期为害则蛀入蔗茎形成螟害节,蛀茎时幼虫先在节间蛀细小圆形孔,后钻入为害。纵剖可见茎内蛀道较直,常直通数节,横道少,别于黄螟为害造成的弯曲蛀道。幼虫经4—9次蜕皮,老熟后化蛹在蔗茎内,一般新植蔗未培土时,化蛹多在距土面6—7cm处。该虫喜干燥环境。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选用闽糖69/421、闽选703、华南56/21、平沙68/22等抗虫力较强的高产品种。⑨合理布局。冬、春植甘蔗不要安排在秋植蔗田附近,减少该虫传播蔓延。②提倡因地制宜进行稻蔗水旱轮作。④留宿根蔗田,低斩蔗茎,及时处理蔗头及枯枝残茎,消灭地下部越冬幼虫。⑤适时剥叶。(2)生物防治。释放红蚂蚁。也可在1、2代产卵期释放赤眼蜂各2次,甘蔗伸长期1次或2次,每667m2每次放1万头,安排5—6个释放点。全年放蜂8—9次。(3)利用性外激素诱杀 在南方蔗田每667m2安放一诱捕盆,放入人工合成的性激素,可诱杀大量前来交配的雄蛾,致雌蛾不能交配。(4)用3%克百威颗粒剂每667m24—5kg或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5—6kg、3%映甲颗粒剂(克百威、甲基异柳磷合剂)4—5kg、5%杀虫双5kg,分别在下种后且施足基肥情况下,均匀地施用上述农药之一种即可。(5)掌握在卵孵化盛期往甘蔗茎节处喷洒90%晶体敌百虫500一800倍液或50%杀螟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杀螟硫磷乳油1000倍液、25%杀虫双水剂200倍液、50%易卫杀可溶性粉剂100g,对水40一50kg。

[地理分布]

分布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及台湾山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