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承祚-个人简介商承祚(1902-1991),古文字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字锡永,号驽刚、蠖公、契斋,广东省番禺县人。他出身书香仕宦之家,早年从罗振玉选研甲骨文字,后入北京大学国学门当研究生。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四川教育学院、重庆大学、重庆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最后又到中山大学,直至逝世。《殷虚文字类编》(1923年木刻本)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作为一位书法家,他遍习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及楷书的欧阳询、颜真卿等各体多家,尤其是在金文方面造诣最深,在书坛独树一帜,并出版有《商承祚篆隶册》[1]。
商承祚-人物年表1902年3月7日生于书香门第,幼承家学,酷爱古器物、古文字。
1921 年起,以罗振玉为师,研习甲骨文、金文,后一度入北京大学研究所为研究生。
1922年与广东东莞人容庚相识,自此,两人同乡同行来往甚密,尤以1952年院、系调整后,同在一校,不久又同在古文字研究室并肩战斗,均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著名学者。
1923年21岁时即出版了《殷墟文字类编》,得到学术名师罗振玉、王国维的赞赏。
1925年任东南大学讲师。
1927 年,任中山大学教授。
1927年,时任国立中山大学史学系主任兼筹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要成员的顾颉刚教授,聘请时任东南大学讲师的商承祚来校担任史学系和筹备中的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教授。商承祚教授在史学系开设了殷周古器物研究、殷周古器物铭释、殷墟文字研究、三代古器物研究、说文解字部首笺巽等多门课程。
1929年顾颉刚教授离校后,商承祚教授继任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代主任,他除主持该所工作外,还做了许多研究工作。
1927年11月1日《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创刊后,商承祚教授陆续在该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1928年暑假,他还与容肇祖教授“赴北路调查瑶民考察古物”。
1928年12月14日,在该所内成立了考古学会,商承祚任主席。商承祚教授在校任教三年。
1930年7月辞职离校。
抗日战争爆发,随金陵大学西迁,后在齐鲁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授。
1948年秋,商承祚教授回到广州,被聘为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教授,在中大执教直至逝世。
1956年商承祚教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山大学支部委员、民盟全国中央委员、广东民盟副主委及顾问。
1956年,商承祚教授便和容庚教授联名招收古文字学研究生,直至文革前,共招四届共9名,文革后再招一届6名。他们指导研究生,“不开课,更不考试。”“主要是谈话聊天,答疑解惑,再就是赐赠著作,审阅文稿,视其佳者推荐发表。”
1958年1月间,在日本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展出了中国一流的书法作品。
1963年,他参加广东书法篆刻研究会的筹委会,任副主任委员,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
“文革”结束后,商承祚教授著书立说的劲头更大,并频频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1977年夏天,他亲临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发掘工地,手拓新出重器中山玉衅鼎、壶铭文两份,一留当地,一携归研究。
1978年冬,携带珍藏多年的一块龟尾甲(即“契斋藏甲之一”),赴长春出席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被推举为理事会召集人,在会上还专就甲骨文辨伪问题与有关专家商榷。
1979年秋,赴西安出席中国考古学会成立大会,被推举为名誉理事;是年冬复在中山大学主持召开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次年会。
1981年1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成立,先生任副主席。
1983年任主席,积极推动广东书法事业向前发展。
1983年秋,赴香港出席第一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
1991年5月12日商承祚教授逝世。
商承祚-家庭背景一、家族简介
商氏祖籍辽宁铁岭市,为当地八大姓之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商氏先人随汉军正白旗部队前往广州驻防,从此商家在广州开枝散叶。
商承祚的祖父商廷焕,是个穷秀才,七次参加科考皆不中,绝望之余,转而将一切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为了二子有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商廷焕在广州住所莲花巷尾辟出一块地,莳花种竹,盖茅屋数间,取名玉莲园。二子也不辜负老父期望,“三更灯火五更鸡”,于1890年中秀才,之后二人又考中举人。
商家在广东科举史上有“禺山双凤”(商衍鎏、商衍瀛两个进士)的美誉。父亲商衍鎏有两个儿子,商承祖和商承祚,都是著名的学者教授。其中商承祖曾任南京大学外文系主任,商承祚则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中山大学教授。探花商衍鎏1963年作古,其子商承祚教授1991年辞世。其家继续在岭南书写商家历史的是商承祚教授的三位子女。长女商志男原是铁路中心医院眼科专家,长子商志馥原是广东文史馆专家,次子商志镡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知名教授。
二、族谱
商家的四代文脉
第一代:商廷焕
第二代:商衍瀛、商衍鎏
第三代:商衍鎏后人商承祖、商承祚
第四代:商承祚后人商志男、商志馥、商志香覃
商廷焕商家第一个读书人。商廷焕(1840-1887年),字蔚田,号明章。商氏文化世家的开创者,八旗军人出生,师从陈澧,自小就埋头苦读功名,七次应考乡举不中,于是不再参加科考。后迫于生计开辟私塾,其间经营惨淡,未满50岁即驾鹤西去。
商衍鎏——中国最后一个探花。商衍鎏长于诗词书画,有《商衍鎏诗书画集》及《清代科举考试述略》、《太平天国考试纪略》等书问世,1963年逝世,享年八十九岁。父亲科举而入仕途,但决不愿商承祚走他的老路,勉励儿子钻研学术,著书立说做个学者。
商衍瀛——著名书法家。商衍瀛(1870-1960)清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癸卯翰林,清末曾任翰林院侍讲兼京师大学堂预科监督。著名书法家。商衍瀛中年后政治立场趋向保守,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提到,商衍瀛曾为溥仪复辟在张学良的奉系旧头目中活动过。
商承祖——精通德语的中国人。民国期间,曾任上海中央研究社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编辑,德国汉堡大学汉文研究所讲师,东京前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外文系教授,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协。译著有《海涅散文选》等。
商承祚——楚文化考古的鼻祖。
三、家族逸闻
1、末代科考和商衍鎏
关于是末代科考,民间有种传闻,说朱汝珍才是名至实归的状元郎,但慈禧太后最恨广东人,因为她的几个心头大患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都是广东人,一见朱汝珍是广东人,就一定要拉他下马。而商衍鎏在报名时填的是“广东驻防正白旗汉军”,所以避开了老佛爷的阴谋之手。另外,还有个民间传言却说,本来是商衍鎏卷子做得最好,但老佛爷认为刘春霖这个名字是吉兆,所以将他点为状元,让商衍鎏屈居探花。
2、花都探花石碑的来历
商衍鎏考中探花后,衣锦还乡。当时花都水口营村的族长听闻后,马上前往广州和探花联宗。因为水口营村的人几乎全姓商。商探花见到远道而来的乡亲,听闻来由,和父兄商量后,欣然前往水口营认宗。花都水口营乡亲们为此特为兄弟二人立碑。这就是花都探花石碑的来历。
四、幼承家学
商承祚先生幼承家学,早年又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罗振玉,精研甲骨铜器,20岁入北京大学研究所,为国学门研究生,出版《殷墟文字类编》时,年方21岁,可谓弱冠成名。商承祚从小酷爱古文物及古文字,乃决心向这方面努力发展。为求深造,1921年秋天到天津,拜上虞罗振玉(叔言)先生为师,在他的指导下钻研甲骨文、金文。编成了一部甲骨文字典——《殷墟文字类编》。父亲商衍鎏出钱刻木版,花了八百多块钱于1923年印成了商承祚先生的第一部著作。
商承祚-学术生涯商承祚
1930年,商承祖教授摄于汉堡大学师从罗振玉,并在他指导下,于1923年21岁时即出版了《殷墟文字类编》,得到学术名师罗振玉、王国维的赞赏。并于1922年与广东东莞人容庚相识,自此,两人同乡同行来往甚密,尤以1952年院、系调整后,同在一校,不久又同在古文字研究室并肩战斗,均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著名学者。1927年,时任国立中山大学史学系主任兼筹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要成员的顾颉刚教授,聘请时任东南大学讲师的商承祚来校担任史学系和筹备中的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教授。
商承祚教授在史学系开设了殷周古器物研究、殷周古器物铭释、殷墟文字研究、三代古器物研究、说文解字部首笺巽等多门课程。顾颉刚教授于1929年初离校后,商承祚教授继任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代主任,他除主持该所工作外,还做了许多研究工作。《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自1927年11月1日创刊后,商承祚教授陆续在该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该所顾颉刚为总编辑的《语言历史学丛书》中,商承祚负责考古学,陆续出版了《殷墟文字类编》十四卷及他自己集撰的《石刻篆文类编》、《金文萃编》等。1928年暑假,他还与容肇祖教授“赴北路调查瑶民考察古物”。1928年12月14日,在该所内成立了考古学会,由商承祚任主席,他“以本所古物不敷研究,特会同本所主任顾颉刚教授商准校长筹出一笔款项以为购买古物之用。”并亲自到北平搜购古碑、古造像等200余件。该会“发掘南汉残瓦,收集本省古物,审定本所所藏古器物字画”,设立古物陈列室,“颇得中外参观人士之赞许”。商承祚教授在校任教三年,1930年7月辞职离校。
1948年秋,商承祚教授回到广州,被聘为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教授,在中大执教直至逝世。 从1956年起,商承祚教授便和容庚教授联名招收古文字学研究生,直至文革前,共招四届共9名,文革后再招一届6名。他们指导研究生,“不开课,更不考试。”“主要是谈话聊天,答疑解惑,再就是赐赠著作,审阅文稿,视其佳者推荐发表。”商教授称之为因材施教。他对学生强调几条基本原则:“一、注意打基础,加强基本功训练;二、从古文字原材料出发,从细读原拓本中发现问题、加以研究;三、认真钻研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权威学者的著作,从中领悟到治学的门径。”
“文革”结束后,商承祚教授著书立说的劲头更大,并频频参加各种学术活动。“1977年夏天,他亲临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发掘工地,手拓新出重器中山玉衅鼎、壶铭文两份,一留当地,一携归研究。1978年冬,携带珍藏多年的一块龟尾甲(即“契斋藏甲之一”),赴长春出席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被推举为理事会召集人,在会上还专就甲骨文辨伪问题与有关专家商榷。1979年秋,赴西安出席中国考古学会成立大会,被推举为名誉理事;是年冬复在中山大学主持召开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次年会。1983年秋,赴香港出席第一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
商承祚-学术贡献一、甲骨文研究
商承祚先生一生的成就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商承祚先生20岁入北京大学研究所,为国学门研究生,出版《殷墟文字类编》时,年方21岁,可谓弱冠成名。该书是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工具书,王国维曾盛赞曰:“如锡永此书,可以传世矣。”
继《殷墟文字类编》之后,他不仅对甲骨文已有资料进行研究与诠释,还积极对甲骨文新资料作整理与考释。陆续发表了《殷墟文字考》、《殷墟文字用点之研究》、《立字质疑》、《释武》、《释申》、《殷商无四时说》、《殷墟文字》、《甲骨文字研究》、《甲骨文及钟鼎文字研究》等论文,编著出版了《福氏所藏甲骨文字》和《殷契佚存》。《殷契佚存》著于1933年,该书著录了六家所藏甲骨实物,三家拓本,共1000片,并加以考释,为研究甲骨者必备之书。此书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在考释方面更是论述精到,可谓商先生研究甲骨卜辞之代表作。
二、金文研究
除甲骨文外,商先生于20年代末亦致力于青铜器及其铭文的收集与研究,并注意辨伪。《十二家吉金图录》可谓商先生金文研究的代表作,该书集海内外12家所藏铜器169件编写而成,为每一器绘制了精美的图片,并著其色泽,详其尺寸,加注了铭文,还进行了考证。有如他的《殷契佚存》为治甲骨者所必备之书一样,该书也是治金文者的必备之书。此外,商先生还著有《评宝蕴楼彝器图录》、《古代彝器伪字研究》、《浑源彝器图》。
在战国文字和秦汉文字的领域,商先生倾注了半个世纪的心血,著书良多,主要有《石刻篆文编》、《说文中之古文考》,《战国楚帛书述略》、《鄂君启节考》、《战国楚简汇编》等。商先生1939年所著《长沙古物闻见记》和1941年所写的《续记》,被考古学界誉为楚文化研究的开拓性名著。80岁后还与王贵忱、谭棣华合作,出版了《先秦货币文编》,这是中国第一部货币文字典,首次以字典的形式总结了百年来货币文字的研究。
在商承祚先生的一生中,凡是有考古价值的实物资料,他都不轻易放过,总是从保存文物,弘扬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从事整理、诠释、考证,并利用古文字和古器物研究古史,校勘古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
相关作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