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经济政策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在流通方面,1921年5月 ,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国家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1920年11 月 ,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受到广大人民 ,特别是农民的欢迎 , 使1921 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

俄国的十月革命使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就使帝国主义列强接捺不住愤恨的情绪,要进行干涉了。

从1918年3月起,还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法、美、日各国,以及他们的对手德国,都派军队直接入侵苏维埃俄国,进行直接的武装进攻,企图推翻苏维埃政权。国内的反动势力也纷纷叛乱。内外敌人从各地发动进攻,很快占领了乌克兰、乌拉尔、西伯利亚和顿河流域等重要地区,列宁也在这年的8月被刺客暗害,中了两弹。

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府号召全国人民投入战争,打退敌人的进攻。经过近3年反对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到1920年10月,红军终于打败了国内外敌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但是,治理战争的创伤是更加艰巨的事。在战争中,苏维埃政府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城市实行供给制,把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在农村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了留下口粮,剩余的粮食全部上缴国家。大部分农民是拥护苏维埃政府的,因为是这个政府把他们从地主手中解放出来,给了他们土地。可现在白匪被打垮了,农民迫切需要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帮助他们,要求城市供给他们布匹、鞋子、钉子、犁和其他工业品,要求改善生活。

可是,当时苏联的工业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连年的战祸同样使工业衰败不堪。工业生产还没有恢复到战前的四分之一。千百个工厂都处于半毁坏状态,大多数工厂和作坊的设备都破旧得成了一堆废铜烂铁。企业倒闭使一部分工人失业,跑到了农村。几个最重要的工业区,如顿巴斯、乌拉尔、巴库等,刚刚被苏维埃政权接管,而它们在白匪手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铁路运输几乎停顿,几百座铁路桥被炸毁,几千公里长的铁轨成了废料,大部分机车和车厢已经超过使用期限。

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还在暗地里组织匪帮和富农暴动,企图颠覆苏维埃政权。

面对严峻的形势,列宁认识到,党的政策必须立刻来个重大的转变,必须让农民有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改进农业的基础上,使工业恢复起来,必须把机器和货物供给农村,从经济上加强工农联盟。为此,列宁提出要把斗争的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方面,主张在国家电气化的基础上恢复工业。

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征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私商自由贸易、并且将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人,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尽管这一政策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是它终究给国家带来了莫大的好处。20年代初,美国企业家哈默和列宁之间建立的友谊就说明这一点。

1921年,阿曼德·哈默才23岁。可是他已成了在哥伦比亚医学院就读的独一无二的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这年6月,他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他原先是想帮助苏俄人民医治当时流行的斑疹伤寒,但大量事实使他更为饥荒所引起的灾难而震惊。他立刻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去销售。这件事被列宁知道了。他热情地邀请哈默来克里姆林宫会面。列宁用英语同哈默交谈,对哈默说:“你们和我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我们是个落后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美国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说到这里,列宁顺手从桌子上拿起一本《科学的美国人》杂志,一边翻着,一边说道:“瞧!这是你们人民作出的成绩。这就是进步的含义,高楼大厦,发明,发展机械来替代人的双手。”

列宁又问哈默:“你在我国旅行过吗?”哈默说:“我刚在饥荒地区和乌拉尔区呆了一个月。”列宁听了,脸色顿时变得有些忧郁,缓慢地说:“是的,饥荒,我听说你本来想做些医务救济工作,这种工作非常需要,不过,我们最需要的是美国商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用这些来使我们国家的轮子再次运转,对不对?”

哈默对列宁谈起了访问乌拉尔区的印象。他认为,俄国的物资和人力都很充足,许多工厂的状况比他预计的要好。

列宁点点头:“不错,问题就在这里。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新经济政策要求重新发展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它将为你们提供很好的机会。”

不久,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他还劝说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这个坚决反共的老头子,终于听从了哈默的建议,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其他的公司也一拥而上。后来,老福特还在俄国修建了一个汽车工厂。尽管他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主义为敌,却对这笔生意颇为满意。因为苏维埃政府按照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保证了外国商人有利可图,有钱可赚。

1922年冬天,列宁的健康情形恶化,右边身体瘫痪。当他住在乡间别墅疗养的时候,还通过他的德国医生给哈默捎去口信:“告诉年轻的哈默,我并没有忘记他,并祝他一切顺利。他要是有什么困难,叫他一定告诉我。”这个口信使哈默感动得几乎落泪。就在这年年初,哈默向列宁打电报,报告给他的石棉矿工人运粮食的火车被一名站长卡住,要勒索500普特粮食,作为“过桥费”。在列宁过问下,运粮列车很快到达了目的地,那个站长被枪毙了。

新经济政策使苏维埃国家的经济顺利恢复起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了。1922年12月,在全国上下团结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制定了第一部宪法。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终于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补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方位,确定了当代中国正确的发展路线,它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和阶段的有关论述,是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来源。

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产生这后,也要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发展过程。因此,社会主义也因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而呈现出它发展进程的阶段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三个阶段。一是转变时期即“过渡阶段”也就是马克思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转变时期”。这个时期的起点是无产阶段夺取政权,终点是社会主义的建立。二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列宁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二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因为这两个阶段自身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多级发展过程。不仅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为:“这一过程,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马克思还曾经具体的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把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革命转变时期,社会主义时期,社会共产主义共和国和纯粹共产主义共和国。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和阶段的理论中,还论述了各个阶段的特点和任务、内容。这些论述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社会发展进程的同时,还精辟地指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有了发展,但达不到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社会还保留着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城乡之间和工农之间的差别,剥削思想意识依然存在,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还没有充分提高,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面,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即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和阶段做出的“科学预测"是他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回答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预测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显示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和阶段的积极探索。

列宁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领导人,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他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他关于社会的发展阶段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都创造性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一生对社会主义认识大体划为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直接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思想直接反映在列宁《国家与革命》一书中。第二阶段,十月革命胜利后到1920年底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后。在这一阶段里,列宁试图把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设想,直接运用到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形成了“直接过渡”的思想,也就是“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结果发现实践中行不通,在这个发展阶段列宁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质是一种向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的尝试,带有极左的倾向,超越了社会发展的阶段,不符合俄国的国情,结果是造成了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危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第三阶段从1921年春天到1924年列宁去世,这一阶段列宁从俄国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审视以往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战略构想和发展进程,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应该说:列宁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是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进程规律的深刻把握的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和发展,是在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列宁不在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某些论述,也不再固守自己原来的看法,而是根据俄国的实践来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他强调“实践比世界上所有理论争论都更为重要。”列宁第三阶段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有了重大改变。

首先,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过渡”转变为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所谓“直接过渡”,就是无产阶段夺取政权后,不需要任何中间环节,就直接过渡到“国家按共产主义原则进行生产和分配”。苏俄十月革命后的1918——1920年,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这种“直接过渡”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这种急于进入共产主义的思想,违背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规律,忽略了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长期性,忽略了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不高,商品经济落后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国情,被革命的热情所激励,把经济建设当作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来完成。上层制定的政策同基层实际情况脱节,超越阶段式的发展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所以1921年,苏维埃共和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和士兵叛乱。这种情况使列宁认识到必须采取另一种途径来建设社会主义。于是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立即废止“战时共产主义”实行“新经济政策”。并说:“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遭到了严重的失败,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无愧于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虽然没有做出明确的理论概括,却对落后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过渡进行了重要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存在,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培植国家资本主义。并利用外资和技术加快经济发展,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列宁的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构想,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真正途径的唯一办法”。值得注意的是,列宁的论述,不仅针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而且还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而言的,列宁清醒的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他的论述已经从客观上回答来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及其长期性,列宁的经典论述和实践,是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但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列宁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邓小平这里讲的“列宁思路”明确指出“新经济政策”。就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基本特点、基本任务,正是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得到合乎逻辑的延续和发展,邓小平初级阶段的理论更加全面深刻而具体的论证了社会发展进程的特定阶段,回答了中国现实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及这一阶段所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发展的思想基础。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1956年到1976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20年的艰苦探索,历史和实践已经表明毛泽东同志的探索具有历史性的贡献。

首先,毛泽东同志把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不同阶段。1961年,毛泽东在接见来华访问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进一步的明确指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在你们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好几百年,从十七世纪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六十多年,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毛泽东同志对我国发展阶段的认识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石。而且毛泽东同志高屋建瓴地看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难而又漫长,提出用一百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构想。1961年1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过急,过急了办不成,越急越办不成,要波浪式的向前发展,要搞它半个世纪”。1958年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实践遇到了挫折,经过长时间的思索,他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深刻认识,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年是不行的。他说:“在这点上,要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是有许多好处的,设想短了反而有害”。毛泽东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所以他说:“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还很不成熟,离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还很远,现在就要写出一本书,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教科书,还受到一定的社会实践的限制”。今天离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已经四十多年了,社会主义依然不成熟,还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如此,苏联东欧的巨变,使社会主义受到严重的挫折,这一历史倒退使我们能够更为清醒的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4.邓小平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理论,确定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路线,这是中国当代发展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重要突破,这个新理论的产生,从最出提出的新的概念、新的判断,到初步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经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九年的历程,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报告都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内容来阐述,党的十五大还系统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就是,通过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完成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基本历史任务,使我国彻底摆脱不发达状态,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由“不够格”到“够格”,由不完善到完善,由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到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跨跃。这一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苦不懈的努力,决不能掉以轻心”。这是社会主义实现形态的新的飞跃,也将带来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伟大复兴。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方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历史依据和科学总结。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一,就是回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和阶段。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亲自实践和经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因而,他们提出的理论属于未来学的范畴,具有“预测性”和“抽象性”的两个显著特点,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差异性。我们并不是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严整性。但是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必然存在着差异。邓小平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异的原因说得极为透彻,他指出:“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逝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逝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所以我们不能照搬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来处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出现的新问题。

2.列宁是第一个缔造和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第一人,他试图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设想,直接运用到俄国的社会生活中去。结果行不通。列宁并没有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论述,而是通过俄国的实践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强调指出:“实践比世界上所有的争论都重要。”所以他及时终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用“新经济政策”这一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进程方面的继承和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俄国开始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列宁去逝以后,他所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不久就被终止了。这种情况的发生,有主观和客观上两方面原因,从主观上看,斯大林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是错误的,他认为:“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要把它抛开。”斯大林的提法,否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不顾俄国的国情,而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个要在若干内长期实行的政策,是我们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途径和办法。”1927年底,斯大林认为农村阶级斗争加剧,他主张把同富农作斗争当作党在农村工作的重点,并提出极“左”的“非常斗争”路线,即“战时共产主义”的思想,并且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找出理论依据来解决现实问题,形成了僵化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客观上,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战争的威胁,如不采取“非常措施”,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就不可能取得二战的胜利。所以,我们不能全盘否认斯大林的战时共产主义体制。但斯大林将这种体制固定化、神圣化,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其中,斯大林不顾俄国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的国情,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急于变革所有制结构,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进行 “拔苗助长”式的超阶段发展,教条式的对待马列主义,拘泥于从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经典的论述中找出现成的答案,以此来解决现实问题,不重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相结合,固守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不能根据新的情况发展和创新,认识不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在急于过渡思想的支配下,超越发展阶段,脱离国情。在建设社会主义左的思想指导下,严重阻碍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具体的说:“在斯大林执政的三十多年中,不仅过早地结束了新的经济政策,而且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的认识开始产生了急于过渡和超越阶段的思想。他在1936年宣布苏联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社会。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联共(布)十八大上又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1952年,苏共十九大又提出:“要坚持十八大路线,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苏共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逐步地过渡到共产主义。斯大林错误地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一个短暂的阶段,认为在短期内可以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急于求成的洋冒进,早在斯大林时代就已经开始了。赫鲁晓夫执政后,不仅没有接受斯大林的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教训,反而把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思想推向极至,他1959年在苏共二十一大上,公开宣布:“苏联进入了"全面开展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时期。”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又进一步宣布:“在二十年内我们将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我们这一代苏联人将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生活。"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完全脱离实际,成为浮夸的政治鼓动。苏共对本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已经变成了货真价实的超越阶段。勃列日涅夫在执政过程中,对赫鲁晓夫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激进做法提出了批评和纠正。勃列日涅夫在1967年庆祝十月革命胜利50周年大会上,放弃了赫鲁晓夫的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提法,提出苏联处在“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时期,他虽然对赫鲁晓夫的提法有纠正,但是并没有实事求是的面对苏联的实际,仍然是“超阶段的发展理论”苏联后期的领导安德罗波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又做了进一步的纠正,认为苏联社会正处于“发达社会主义”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我们所面临的是“完善发达社会主义”的任务,这显然是对发达社会主义速成论的重大修正,仍对苏联发展阶段做出不科学的概括。

以上事实说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列宁进行了正确的探索,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苏联搞社会主义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左的,脱离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过高估计本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导致急于过渡超越阶段,他们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失误,使经济建设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加上原来体制的弊端,葬送了苏联社会主义。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苏联的悲剧和经验教训有许多条,但本质上是因为背离、放弃、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从形式上看是超阶段的发展,在思想路线上是忽“左"忽“右”,邓小平深刻的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4.毛泽东在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出了很好的见解和主张,这些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上判断失误,导致决策的失误,指导思想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所以,应该说:“毛泽东二十年来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具有正确与错误交织,成功与失败同在的特点。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做出了新的结论,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证。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会外宾时指出:“一九五七年开始,我们犯了“左”的错误,政治上的“左”导致一九五八年经济上搞“大跃进”,使生产遭到很大破坏,人民生活很困难。”在“左”的思潮指导下,制定经济目标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轻率地改变八大确定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以急于求成的错误方针取而代之。并提出“要用十五年的时间赶上或超过英国”的口号,在“大跃进”动动发展到高潮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以大办人民公社为主要内容的盲目经济体制的变动。一是盲目地、过多地下放中央管理权力,上下不配套,造成新的混乱。二是急于变合作经济为国营经济和全部改造残存的私有制。三是轻率地在全国发动大办人民公社运动,这个运动实际上是企图在落后生产力的基础上,依靠不断人为地提高生产资料公有程度,缩小商品生产,企图迅速达到建成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目标的超前的运动。这种不顾国情,不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阶段的超前运动,仅凭主观愿望,快速发展经济,客观上使经济大倒退,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了极大的损失。1958年又制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这是一条忽视客观经济规律,难以实现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良好愿望的急于求成的路线。以至从1959年的庐山会议到1962年的八届十中全会,“左”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毛泽东把无产阶段同资产阶段的矛盾看做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而提出“以阶段斗争为纲”、“无产阶段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导致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错误判断,使社会主义实践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是值得我们引为戒的深刻历史教训。邓小平在后来总结这一时期的教训时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在几个重要的时刻都走上了歧途,这就使得我们在继承他领导下取得的成就的同时,还得纠正失误,总结历史。而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恰恰是对建国以来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这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成功和失误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的综合,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原理的继承和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纠正的综合,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

三、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历史地位,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1.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是回答中国现阶段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即在人类文明史上处在什么发展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目前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础原则,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二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一切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二者的有机统一,就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规定性。这是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国情、最大的实际。

2.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从时间上说,从我国50年代中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这个阶段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本尚示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阶段。

中国的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要经历这样一个长时期的初级阶段,并不是哪个人、哪个社会集团的主观臆断,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由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毫无疑问,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是,人民群众并不能随心所欲的他造历史,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事创造活动。人们不能随意挑选生产力,不能离开从前一代那里继承下来的各种条件去创造新社会。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正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即是说,我们应当从全人类文明进步的视角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定位问题,这样才能开阔视野,看得更清晰,认识更深刻,即跳出中国来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面对现实,是从本国国情出发的理论,而认清了国情,就认清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

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和形成,就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从现阶段中国实际出发,重新认识当代中国国情的结晶。所谓国情,就是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基本状况的总体判断。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规定,比如,十二亿多人口,八亿多农民;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等等。这是表次的认识。对国情的认识,最重要的是从社会

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方面进行把握。这就是最基本的国情。

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是在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前进,寻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子。因而,毫无疑问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促进我们更加自觉地从现阶段中国实际出发,寻求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乃至生活方式,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获得显著提高。20年的实践,已经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我们过去搞得“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组织形式,既不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组织形式,是对社会主义组织形式的一种曲解,是一个历史性误区.

新经济政策的制定。首先,连年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其次,经济破坏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由于缺乏粮食和原料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许多工人迫于饥饿,离开工厂跑回农村。工人阶级队伍涣散,农村形势更为严峻,广大农民不肯再接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他们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农民的不满影响到军队,192l年2月,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兵变,被迅速平息下去。可是,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危急。列宁说:“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再次,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根据列宁的报告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从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新经济政策的要点。第一,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第二,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1920午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5月。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7月又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第三,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产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定,标志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其出现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来分析: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从深层次上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找新途径和新模式。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概括而言有两点:一是巩固了工农联盟,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则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近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