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 印度教徒一生各个阶段──从成胎的一杀那到身後骨灰撒尽而举行的个人礼仪。家祭的举行一方面依据习俗,另一方面同样也根据文献,例如《家经》(Ghya-sutra)和《往世书》(Puraas),而且因地区、种姓和家族而大不相同。家祭一般由为父者履行,为子所举行者较为女所举行者更为认真。最普通的16项传统家祭始於胎儿诞生以前的成胎礼、祈男礼、安产礼。婴儿期诸礼始於断脐带之前,包括出生礼、取名礼、见日礼、哺食礼、初剃礼和穿耳孔礼。教育期的家祭自5岁即可开始,初礼是认字母礼在入法礼(upanayana)上,三个高级种姓的男童受「圣线」;始修吠陀礼标示著《吠陀》学业的开始;初剃须礼标示著成丁;回家礼(即辞师返家)或沐浴礼标示著结业。男子生活的第二阶段之礼为婚礼。男子最後的家祭是丧礼(antyesti)。19世纪末兴起的印度教改革运动雅利安社(Arya Samaj)努力鼓吹恢复家祭,但是正式家祭在现代一般已不举行。目前最常举行的典礼是入法礼、婚礼和丧礼。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