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时代人物高干
1.1简明历史传记高干,字元才,袁绍之甥,曾与荀谌游说韩馥,使袁绍领冀州牧。河北平定,袁绍以高干为并州牧,并其三子各领一州。官渡之战,高干在西线配合,因曹军早有准备而无进展。袁绍病死,袁谭、袁尚与曹操大战黎阳,遣高干、郭援略取平阳,被钟繇率关中诸将所败,郭援被斩。袁尚败走中山,高干不能迎袁尚并力观变,而降于曹操,被命为并州刺史。后复反叛,固守壶关,曹操亲征,高干留别将守城,自诣匈奴求救,不得而亡奔荆州,途经上洛被捕杀。
1.2简明演义传记袁绍官渡战败,高干引兵至冀州助战,袁军再败仓亭,高干也被箭伤,仍回并州,收拾人马。曹操击溃汝南刘备,回师河北,高干复至黎阳参战,然屡战屡败。后高干回并州,曹操遣乐进、李典和张燕攻之而不能下,遂自勒兵前往,遣吕旷、吕翔诱之,高干中计而丢失壶关,夺路往投单于不得,遂思投刘表,行至上洛,被都尉王琰所杀。
1.3历史年表东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绍计胁韩馥,并遣高干与荀谌一同游说韩馥,遂是袁绍领冀州牧。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以高干为并州牧,并其三子各领一州。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高干率并州之众配合攻击曹军西线,然曹操早命河内太守魏种备战于西,未有进展。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病死,袁谭、袁尚与曹操大战黎阳,遣高干、郭援及匈奴单于略取河东,并发使西和关中诸将,然钟繇说服马腾等,与马超会击平阳,高干大败,郭援被庞德阵斩,匈奴亦降于曹操。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陷邺城,袁尚败走中山,牵招劝高干迎袁尚,并力观变,高干不从,反欲害招而使之逃离。后高干迫于形势而降曹,被命为并州刺史。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高干趁曹操北讨乌桓之机,举兵反叛,执上党太守,曹操遣乐进、李典攻壶关而不能下。而与之呼应的河内张晟、河东卫固、弘农张琰却被张既联合关中诸将所消灭,固等被斩。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亲征,高干势孤,乃留其将夏昭、邓升守城,自诣匈奴求救,单于不从,壶关被破,高干与数骑亡奔荆州,途被上洛都尉王琰捕杀。
1.4历史评价◆谢承:才志弘邈,文武秀出。(《三国志·高柔传》注引《后汉书》)
◆仲长统: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三国志·刘劭传》注)
2. 称呼“高干”一般称副省部级以上文职干部,副军级以上军职干部为高干,也泛指高级干部。高级干部的形式只在于省市级的干部,或对其有重大贡献的干部。
★一般以下干部可以被称作高干:
国家级正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国家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家级副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纪委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省部级正职:
中共中央纪委副书记,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党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 各人民团体(党组)正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国家正部级企业正职领导。
省部级副职:
中共中央纪委常委,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副职领导人(党组成员)和副部级机关(党组)正职,各人民团体(党组)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副书记、常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领导人,省纪委书记,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国家正部级企业副职领导,国家副部级企业正职领导,副部级高校党政正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