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清音
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 多支曲牌。如[赵调]、[背工调]、[满江红]、[打枣杆调]、[马头调]、[叠断桥]、[ 小桃红]、[银纽丝]、[梅花落]等等。音乐唱腔结构分曲牌和板腔两类。 板腔类又有“汉调”和“反西皮”两种。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数为女艺人),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茶楼、书馆里的演唱,另外还有沿街卖唱或到旅店客栈卖唱的。清代中期以后,四川清音卖唱的艺人很多,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景象。
四川清音除有专业艺人外,还有许多业余爱好者,称为“玩友”。他们不但能唱,一般都能弹奏琵琶或月琴,有的弹奏水平还相当高。还有一些清音的玩友组织,他们为推动四川清音艺术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进入剧场,坐唱的形式逐渐被站唱所取代。改为演员自己敲击竹节鼓打板演唱,配以小乐队伴奏,乐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伴奏员兼演配角并参与合唱帮腔。 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很丰富,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断桥》、《黛玉焚稿》、《放风筝》等,现代曲目有《布谷鸟儿咕咕叫》、《六月六》等。
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职业工会",后更名为"清音曲改会",即得现名"清音"。四川清音于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属于歌唱体牌子曲类的曲艺说唱艺术形式,曲调丰富,唱腔优美。流传至今有8个大调、100余支小调,唱段200多支。大调多以故事传说为主,小调多采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调演唱。伴奏乐器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乐器。表演时由女演员一人独唱,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近年来又开唱长篇曲目如《白莲女杰》,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韵文、散文交错演唱。四川清音分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调"为上河派,其唱腔轻盈,细腻圆润,在运腔中有一种风格独具、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艺术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诣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轻柔婉转,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誉称。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风筝》、《断桥》、《秋江》、《绣荷色》、《黄继光》、《赶花会》等。
新四川清音
82载峥嵘岁月,铸就辉煌历史;82载奋斗征程,写下壮丽篇章。由总政治部主办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2周年文艺晚会《请祖国检阅》,24日晚在中国剧院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观看。胡锦涛向战斗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各个岗位上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预备役军人和广大民兵致以节日祝贺。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2周年之际,汇集第九届全军文艺会演优秀节目的“八一”晚会在中国剧院隆重上演,深情表达了三军将士“请祖国检阅”的壮志豪情。在综艺晚会中,四川清音《满山情花开》以其浓郁的民族艺术特色、清新的表演演唱曲风,得到了评审专家和领导的认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清音具有其特殊的艺术规律和表演方式,在该节目的创作编排中,我们认真研究了该艺术形式的传统方式,提炼归纳了其特殊性和规律性,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我们从内容和方式上,都进行了尝试革新,力求有新的收获。演出结束后,胡锦涛等走上舞台,与演职人员亲切握手,合影留念。胡锦涛说,今晚这台晚会很精彩、很感人,充分展示了近年来军队文艺创作的丰硕成果,生动反映了我军官兵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胡锦涛对演出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附新四川清音《满山情花开[1]》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