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湖南花鼓戏中的名篇
[1]“刘海砍樵”这段爱情传说在湖南可以说家喻户晓,而随着花鼓戏《刘海砍樵》的演绎和传唱,也为全国不少观众所熟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传说的“正宗版本”以及传说的发源地———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古城常德多古井,著名的有四眼井、丝瓜井、葵花井等。丝瓜井位于城内泮池街文条巷与丝瓜井巷交汇处。传说井水中有丝瓜影像,取井水置水桶和木盆等容器中同样现出丝瓜影像,因而得名。临井而观,井口直径五尺余,深约三丈多,上口小,下腹大,似缸倒置,井水清洌,冬暖夏凉,久旱不竭。丝瓜井历史悠久,具体建于哪个时代,无从考证。流传于常德民间的‘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源于刘海和胡秀英一段坚贞的爱情故事。相传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金蟾,经常在夜里从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冲云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天堂。住在井旁的青年刘海,家贫如洗,为人厚道,事母至孝;他经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山林中有只狐狸修炼成精,幻化成美丽俊俏的姑娘胡秀英,拦住刘海的归路,要求与之成亲。婚后,胡秀英欲济刘海登天,口吐一粒白珠,让刘海做饵子,垂钓于丝瓜井中。那金蟾咬钓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后人为纪念刘海行孝得道,在丝瓜井旁修建蟾泉寺,供有刘海神像。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湖南花鼓戏《刘海戏金蟾》《刘海吹樵》两个剧本,就是取材于这一典故。”今天这则传说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二、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戏文:
(女)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呀!
(男)胡大姐,
(女)哎
(男)我的妻,
(女)啊
(男)你把我比作什么人罗!
(女)我把你比牛郎,不差毫分哪。
(男)那我就比不上罗!
(女)你比他还有多哇,
(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罗,
(女)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男)胡大姐你随着我来走罗,
(女)刘海哥你带路往前行哪,
(男)走罗嗬,
(女)行罗嗬,
(男)走罗嗬,
(女)行罗嗬,
(合)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哎哎哎。
(男)我这里将大姐也有一比呀,
(女)刘海哥,
(男)哎
(女)我的夫,
(男)啊
(女)你把我比作什么人,
(男)我把你比织女,不差毫分哪,
(女)那我就比不上哪!
(男)我看你硬严像着她罗。
(女)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罗,
(女)海哥哥你带路往前行哇,
(男)我的妻你随着我来行哪,
(女)走哇,
(男)行罗,
(女)走哇,
(男)行罗,
(合)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哎哎哎。
三、“正宗版本”及其现实意义
“家住常德武陵境,丝瓜井畔刘家门”。这是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中刘海的两句唱词。在常德武陵区的一些老人当中流传着刘海砍樵传说的另一个“正宗版本”:古时候,常德城武陵区丝瓜井旁,住着刘海母子俩。刘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眼睛。刘海非常勤劳孝顺,天天上山砍柴,奉养老母。在刘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带,住着一只多年修炼的狐狸精,她炼成宝珠一颗,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此时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炼几百年,便可成仙上天。她非常敬佩刘海的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执意要嫁给刘海。但是憨厚朴实的刘海,怕连累胡秀英受苦,几番推辞,后见胡秀英一片真心,才答应与胡秀英成亲。回到家后,刘海告诉母亲,母亲也很喜欢,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刘海于是去位于城中心的鸡鹅巷置办东西结婚。鸡鹅巷旁边有个小庙,庙里有十八个罗汉。其中十罗汉带着一群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炼。他炼得一串金钱,也已成半仙,如能得到胡秀英的宝珠,就能即刻成仙升天。十罗汉见胡秀英和刘海成婚,遂起了歹心,他带领弟子抢走了胡秀英的宝珠。胡秀英失去宝珠就会现出原形,无奈之下只好把实情告诉了刘海。刘海知道后,没有怪胡秀英,他拿起家中砍柴的石斧去斗十罗汉,最终在斧头神和胡秀英众姐妹的帮助下,刘海打败了他们,拿到了宝珠。从此,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常德刘海砍樵的传说在北宋时已经成型,至清代中叶已形成了今天流传的刘海砍樵传说的主要版本。今天在常德还能找到传说中的丝瓜井,但是现井口石板风化剥落,井壁石砖残缺破损,井口四周杂草丛生。传说中刘海大战十罗汉的“刘海庙”也早已损毁。 刘海砍樵传说在今天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刘海和狐仙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勤劳、正直、孝顺等美德和追求忠贞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真实地表现了劳动人民向美向善的愿望。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堪称湖南民间口头文学的精品。刘海砍樵传说保存了一定历史阶段常德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民俗民情,而它所表现的价值理念也将随着故事的流传而传承下去。
四、七嘴八舌凑出“比古调”
提起《刘海砍樵》,就不能不提起陈北方、何冬保。1947年,何冬保自洞庭湖来到长沙,解放后与田氏兄弟田琼林、田运隆曾共事于民众花鼓戏剧团。何冬保出身贫寒,积极肯干,且有名气,1951年4月17日被...............................。陈北方,长沙市文化局干部,1951年将原是“搭桥戏”的“大砍樵”改编为有剧本的《小刘海砍樵》。过去的搭桥戏是没有剧本的,只是有一个故事,演员上场自编唱词。 陈北方将《小刘海砍樵》剧本交给何冬保,因当时演出太多,无暇顾及排练之事,何冬保将剧本丢在田琼林的床铺帐顶上,一丢就是好几个月,后来,湖南省搞戏曲汇演,这才想起了这个剧本,剧本要编曲,何冬保找来了民众剧团的鼓师田琼林、琴师田运隆,大家坐在一起就七嘴八舌凑了起来。其中有几段可以套老腔,这没问题。开场一段,大家在苦苦思索,浏阳出生的田运隆顿生灵感,提出用浏阳的采莲船调,原词是“浏阳的鞭炮劈里啪拉响衣么拉子哟火,劈里啪拉响衣么拉子哟火”,把这个剧本的新词“风和日暖好风光”套上去,非常好,情绪也合,几个人很高兴。最后一段词,何冬保提出来用地花鼓的《十月望郎》套新词,大家发现,这样非常合适,唯独中间一段“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的新词大家有些犯难,为什么?词不工整,一下子九个字,一下子八个字或六个字、三个字、一个字,大家都沉默不语。田琼林思索良久,提出能不能用“安童调”来唱,原词是“张老三在家中忙(呀)收拾”,九个字,套上“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很合适,上句是出来了,可下一句怎么唱呢?还是何冬保转得快,叫出了“胡大姐”,田琼林、田运隆两兄弟马上就答“哎”,何又唱“刘海哥”,这边又答“啊”,“你把我比作什么人罗嗬嗬”自然唱出了“安童调”的下句,这样一来一往,将这段新词全部唱完,都没有离开“安童调”的基本旋律,但又是一个新曲调。田运隆是琴师,提出将“花石调”上下过门拼在一起做这个新调的过门。因这段词是用古人来比喻,后来这个新调就叫“比古调”。
1987年春节前,在北京的湘籍歌唱家李谷一找湖南方面要去了《刘海砍樵》那段精彩对唱的曲谱即“比古调”。没想到在央视春节晚会上,她与姜昆一炮打响,使全国都知道有这样一个“比古调”。
花鼓戏在解放前被污为“淫戏”,为此,官方不准花鼓戏到剧院演出。抗战胜利那年,从小就喜欢唱地花鼓的何冬保搞了一个叫“胜利班”的草台班子,在西洞庭湖一带唱戏。 “我们‘胜利班’1946年夏初进入长沙,唱了3个月才站住脚。1948年,我们戏班攒了一些钱,就在中山西路盖了一个简陋的戏园,取名‘民众乐园’。”何冬保嫡传弟子、湖南省曲艺团团长李迪辉至今还记得何冬保当年说的这段话。所以,现在每每与人谈起花鼓戏时,李迪辉就会说:“主要搭帮何冬保第一次将花鼓戏登上了大雅之堂该戏种才‘翻身’”。 据何冬保的儿子何治国回忆,1951年10月的一个晚上,何冬保等突然接到通知要演一出传统的花鼓戏给一位“重要人物”看。这位“重要人物”就是听花鼓戏长大的湖南益阳人周扬,......在第二天召开的座谈会上,周扬明确指出《刘海砍樵》这个戏很好,是一出美丽的神话戏,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不是什么封建迷信戏或鬼戏。而且艺术水平很高,如最后刘海托着胡秀英下场的动作,就可以与西洋芭蕾舞中的“托举”媲美。 周扬看戏之后,陈北方对《刘海砍樵》演出本作了文字上的大量加工,增加了一些优美的唱词。接着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署名何冬保、北方整理的《刘海砍樵》单行本。
1952年,《刘海砍樵》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获得二等奖,饰刘海的何冬保和饰胡秀英的萧重珪均获演员三等奖。也就在同年10月9日,《刘海砍樵》剧组被邀请到北京怀仁堂向中央首长作汇报演出。 何治国介绍说,父亲曾详细地向他讲述了当年演出的情形:“我和萧重珪的《刘海砍樵》排在最后……我一出场,便看见了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委员长。那时,我心里无比激动,唱得更来劲了……演出结束后,我们去餐厅吃饭。这个时候,周总理过来了,他和我们一一握过手,还说,主席是年轻的时候看过花鼓戏的,他讲现在改进了,很好!今天,主席在看花鼓戏的时候,还哼了几句呢!’我当时听了周总理这一番话后,半天都没能说出话来。” 1956年10月1日,何冬保被邀赴京参加国庆大典。大典前,毛、周恩来等接见了观礼代表。在毛主席身边的周总理微笑着指着何冬保介绍道:“这就是湖南的刘海哥”。
到1979年,《刘海砍樵》已被湖南人民出版社印刷达33次之多,印数达到30多万册,这在今天也是相当可观的发行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