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夏国又称“大真国”、“东真国”。金末,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叛金后建立的地方政权。蒲鲜万奴于1215年(金宣宗贞祐三年)建都于南京(今吉林省龙井市郊城子山山城;另一说双城子,即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自称天王,建元天泰,国号大真。其疆域东到日本海,西北至松花江与嫩江汇合的大曲折处,北至松花江北岸,南达今朝鲜咸兴一带,包括金朝的耶懒、合懒、恤品、胡里改诸路。东夏国将其统治区域划为三路,即海兰江流域的南京路,绥芬河流域的恤品路,牡丹江流域的开元路,在基层沿袭金朝军政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在各地建立猛安、谋克统辖地方。典章制度与金朝基本相同。史称东夏政权。由于蒙古军队与金朝在辽海地区对峙,给东夏国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使之得以延续存在18年。1233年(金天兴二年)为蒙古军所灭。
历史史书中很少提到东夏这么一个女真族政权的存在,作为一个国家实体,于大金衰亡之际,为求女真的复兴,脱而自立,存在了七十余年,领有吉林、黑龙江两省大部,曾与蒙古共享高丽的纳供,称雄于辽东地区。国号初名大真,后为东夏,朝鲜史籍称之为东真。东夏的创立者——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于公元1215年,金宣宗贞祐三年(乙亥年)十月,兵败消亡之际,为重振女真民族精神,在东京建都自立为天王,国号“大真”,年号天泰,谋求女真之复兴。
大真建立之初,处境艰难,被蒙、金、辽三国所围困,为求未来,1216年10月间,蒲鲜万奴递出降表,以其子帖哥为人质入侍御营,曲降蒙古。1217年六、七月间,蒲鲜万奴再度自立,改国号为东夏,年号仍延用天泰,建都开元城(其地今址众说不一)。也有说其国号本为大夏,因地处东方,为别于西夏故而名之。朝鲜史籍称之为东真。经过数年经营,东夏不断的用兵,势力所及,包有了金的曷懒路、速频路和胡里改路地区,疆域范围大致为东至日本海,西北至胡里改城(黑龙江依兰),西至张广才龄,南至婆速府与朝鲜青州(朝鲜咸镜北道一带),最盛时达到南起西逾大龄中经定平东止都连浦的朝鲜古长城东段,北至今黑龙江巴彦、依兰以北至黑龙江下游地区,西起今吉林中部偏西至黑龙江南部当中一带(后期包括金上京城在内),东至日本海。1233年9月,蒙古大军取道高丽,北进东夏境内。蒲鲜万奴被擒(一说被杀)。蒙军继续前进,攻占“开元(黑龙江省牡丹江东部)、恤品(绥芬河流域中下游),东土悉平”(《元史》)。东夏国亡,立国一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