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中文:合肥工业大学 ,简称:合工大或合肥工大
英文: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HFUT
校庆日1945年10月7日
校训厚德、笃学、崇实、尚新
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学校地址南校区:合肥市屯溪路193号
北校区:合肥市六安路269号
翡翠湖校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大学城
学校简介合肥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是国家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高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教育等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坐落于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安徽省省会合肥市,交通便利,通讯快捷。
合肥工业大学创建于 1945 年, 1960 年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 60 多年来,合肥工业大学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倍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董必武、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来校视察指导工作。 1979 年,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合肥工业大学”校名, 1995 年,江泽民、李鹏、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为合肥工业大学建校五十周年题词。学校经过 60 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 20 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推进高新技术发展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合肥工业大学占地面积 3050 亩,共分三个校区,南校区(合肥市屯溪路 193 号)1250 亩、北校区(合肥市六安路 269 号)300 亩、翡翠湖校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内)1500 亩。学校占地面积199.399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89.72万册,电子图书122.9万册,中外文现刊3322种,中外文电子期刊33371种。学校设有19个院(部)、46个研究所、33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1个国家甲级综合建筑设计研究院、53个教学实验室、13个校内实习实践基地、166个校外实习基地;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7320台(套),总价值33955.63万元,实验室基础设施及生活、体育、文化设施配套齐全。学校拥有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农产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 IC 设计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光电技术研究院、汽车技术研究院、安徽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汽车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等25个重点科研基地。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学校还建立了全国高校首家生产力促进中心。
学校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建筑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等4种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3个;有13个专业接受高校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设有66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
学校现有教职工3792人,专任教师1851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121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1477人,占79.8%。“长江学者奖
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6人,国家基础课程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4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优秀教师3人、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4人、青年教师基金1人,在职人员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安徽省教学名师5人、模范教师7人、优秀教师11人。同时,外聘担任学校教授的两院院士和知名学者120余人。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秉承 “ 厚德、笃学、崇实、尚新 ” 的办学理念,恪守“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学风,不断改革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 “ 宽口径、强能力、重素质 ” 的人才培养特色和 “ 思想素质高、敬业精神好、适应岗位快、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 ” 的人才质量特色。 60 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 12 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许多人成为祖国各条战线上的领导和骨干。近年来,合肥工业大学本科生一次就业率都保持在 93% 以上,稳居全国高校前列。 2000 年,学校被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确立为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基地。 2006 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始终坚持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突出应用性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自主创新为主线,进一步明确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举、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科技工作方针,倡导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推动了科研特色和定位的形成。近年来,通过连续开展“科技发展年”、“科技创新年”活动,不断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学校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科研经费以每年近30%的幅度递增,2008年科研到帐经费达到1.67亿元。学校在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863、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防军工等项目上不断取得突破。学校科技成果显示度不断提高,近三年来保持国家级科技奖和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不断线。
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3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8200余人。“十五”以来,新增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备案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筑学、土木工程专业通过国家专业教育评估;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9项,省部级教改项目151项;测控技术与仪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个专业获批省级教改示范专业;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37门;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材奖6项,编写教材249部。近几年来,学校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60年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17万多人,逐步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 。
学校坚持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重视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淘汰制度和奖、贷、助、减、勤等助学措施,对品学兼优者允许跳级、提前毕业、推荐为免试研究生;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学校注重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市场、规范市场行为,保障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为就业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已基本建成了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为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合肥工业大学校园环境优美,校园内的古迹名胜斛兵塘、慈功阁绿树掩映,碧波荡漾,更是莘莘学生求知、休憩的好场所。学校利用多种投资方式,加大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保障了教学、科研和扩大招生的需求。现代化的翡翠湖新校区和一幢幢学科楼、教职工住宅楼、学生公寓拔地而起,显示出合肥工业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勃勃生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十五”期间,学校科技活动总经费达 78100万元,项目1583项,其中各级各类计划项目792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合同791项;获科技奖励116项,其中省部级奖86项(一等奖 10项);出版教材与著作357部;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862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了82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37项,实用新型专利39项。学校先后与数十家国内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日本久留米大学、美国德瑞克索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等40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是招收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试点院校。十年来,校手球队在全国高等院校手球比赛中,一直名列前茅。
历史沿革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合肥工业大学前身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建立
1947年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创建
1950年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改建淮南工业专门学校
1950年淮南工业专门学校升格为淮南煤业专科学校
1951年淮南煤业专科学校更名为中国煤矿工业专科学校
1951年中国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更名为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
1955年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合肥矿业学院
1956年西本工学院(矿区开采)并入合肥矿业学院
1958年合肥矿业学院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
1962年安徽建筑工程学院(本科部分)并入合肥工业大学
1970年安徽水利电力学院并入合肥工业大学
1952年淮河水利专科学校创建
1953年淮河水利专科学校改建水利部怀远淮河水利学校
1957年水利部怀远淮河水利学校撤销
1958年淮河水利学校复校并升格为安徽水利电力学院
1970年安徽工学院并入合肥工业大学
1949年皖南革命干部学校创建
1951年皖北干校并入(合署)皖南革命干部学校
1952年皖南革命干部学校、皖北干校合并组建安徽干部学校安徽干部学校更名为安徽行政学院
1958年安徽行政学院、芜湖电力学校(机械科)合并升格为安徽工业专科学校
1959年安徽工业专科学校更名为安徽机械工业专科学校
1960年安徽机械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安徽机械学院
1961年蚌埠机械学院、芜湖电力专科学校、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淮南化工专科学校、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并入安徽机械学院
一、蚌埠机械学院
1958年蚌埠工业专科学校创建
1960年蚌埠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蚌埠机械学院
二、芜湖电力专科学校
芜湖电力专科学校创建
三、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
1958年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创建
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升格安徽省铜官山矿冶专科学校
1960年安徽省铜官山矿冶专科学校更名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
四、淮南化工专科学校
淮南化工专科学校创建
五、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
1958年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创建
1960年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升格为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
1961年安徽机械学院更名为安徽工学院
1962年安徽轻工业学院、安徽交通学院、安徽建筑工程学院(专科部分)并入安徽工学院
一、安徽轻工业学院
安徽轻工业学院创建
二、安徽交通学院
1956年安徽交通学校创建
1958年安徽交通学校升格为安徽交通学院
三、安徽建筑工程学院
1958年安徽省建设厅干部培训班、沈阳计划经济学校和苏州建筑工程学校(部分)合并组建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创建
1960年合肥工业大学(土木系部分)、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合并升格为安徽建筑工程学院
1994年安徽工学院并入合肥工业大学
1978年安徽农机学院(原安徽工学院)复校
1978年安徽农机学院更名为(复名)安徽工学院
学科建设
合肥工业大学学校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一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两个)、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27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机械工程(主要培育国家重点学科);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6 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建筑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 MBA )、公共管理硕士( MPA )、工程硕士、艺术硕士(MFA)等 5 种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已达 23个;学校设有本科专业 66个,分布在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哲学等 8 个学科门类和 28 个一级学科之中,具有“以工为主、覆盖面宽、综合交叉、应用性强”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国家重点学科
代号: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重点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07年--教育部
代号: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二级重点学科)
机械工程
2007年--教育部
代号 :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二级重点学科)
电气工程
2002年--教育部
代号:083203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培育)
食品科学与工程
2007年--教育部
省级重点学科
序号 重点学科名称及代码 所属一级学科 批准时间及部门
1 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 2001年--省教育厅
2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克思主义理论 2001年--省教育厅
3 070901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地质学 2001年--省教育厅
4 080104 工程力学 力学 2001年--省教育厅
5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工程 2001年--省教育厅
6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工程 2001年--省教育厅
7 080401 精密仪器及机械 仪器科学与技术 2001年--省教育厅
8 080502 材料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1年--省教育厅
9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1年--省教育厅
10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2001年--省教育厅
11 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息与通信工程 2001年--省教育厅
12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2001年--省教育厅
13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01年--省教育厅
14 081302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学 2001年--省教育厅
15 081402 结构工程 土木工程 2001年--省教育厅
16 081704 应用化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2001年--省教育厅
17 083002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2001年--省教育厅
18 070904 构造地质学 地质学 2008年--省教育厅
19 080204 车辆工程 机械工程 2008年--省教育厅
20 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仪器科学与技术 2008年--省教育厅
21 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8年--省教育厅
22 0808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 2008年--省教育厅
23 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08年--省教育厅
24 081401 岩土工程 土木工程 2008年--省教育厅
25 081702 化学工艺 化学工程与技术 2008年--省教育厅
26 083201 食品科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2008年--省教育厅
27 120202 企业管理 工商管理 2008年--省教育厅
重大科研基地序号
科研基地名称
依托单位
批准单位
1
安徽省农产品生物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机电工程研究所
安徽省科技厅
2
教育部IC设计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微电子设计研究所(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
教育部
3
教育部应用物理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
教育部
4
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教育部
5
农产品生物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机电研究所、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教育部
6
安徽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安徽省科技厅
7
安徽省信息处理技术与信息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所(管理学院)
安徽省发改委
8
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管理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9
安徽省汽车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安徽省发改委
10
安徽省高等学校现代测试与制造质量工程重点实验室
仪器仪表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11
安徽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安徽省生态办
12
国家特种显示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光电技术研究院联合共建
国家科技部
13
可控化学与材料化工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化工学院
安徽教育厅
14
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管理学院
教育部
15
安全关键工业测控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教育部
16
工业自动化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17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18
高性能铜合金材料及成形机械工业重点(工程)实验室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全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院系设置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建筑与艺术学院
人文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
数学学院
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
软件学院
教学环境合肥工业大学校园环境优美,校园内的古迹名胜斛兵塘、慈功阁绿树掩映,碧波荡漾,更是莘莘学生求知、休憩的好场所。学校利用多种投资方式,加大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保障了教学、科研和扩大招生的需求。现代化的翡翠湖新校区和一幢幢学科楼、教职工住宅楼、学生公寓拔地而起,显示出合肥工业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勃勃生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国际合作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往和学术交流活动,已和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丹麦、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的多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已保持 26 年卓有成效的合作关系。
校歌歌词——《弦歌一路高声唱》
北带淮河,南襟浩浩长江。
合肥工大在皖中央。
器识为先,品德为上,求知求真,弘实学养。
弦歌一路高声唱,培育万千栋梁。
厚德笃学,我们毕生的追求;
崇实尚新,我们永远的理想,
永远,永远的理想。
东临巢湖,西眺巍巍大别山。
合肥工大在皖中央。
学术精进,思想开放,科技创新,教学相长。
青春如火好时光,志在祖国富强。
厚德笃学,我们毕生的追求;
崇实尚新,我们永远的理想,
永远,永远的理想。
部分杰出校友企业界
祝义才:江苏雨润食品集团董事长,江苏首富
任传俊: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张家仁: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党组成员
赵建国: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总经理
浦天祥: 中国西电集团总经理
赵经彻: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谢 彪: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总裁
叶 青: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张玉牛: 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 平: 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
尹同耀: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
左延安: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安进: 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汉如:安徽星马汽车集团董事长,安徽华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季学智:合肥美菱集团公司董事长,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 斌:中信出版社社长
马向群:新浪网副总裁
冯 鑫:北京暴风网际科技有限公司CEO
张炜: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国家勘察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朱福寿:高级工程师,曾任东风汽车车轮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现任郑州日产董事长。
政界
奚国华:工业和信息产业部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原中国网通集团总裁
苗 圩: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原二汽总经理,武汉市市委书记
唐贤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总装备部副总参谋长,少将军衔,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
朱作满:少将
程安东:原陕西省省长
高祀仁: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原广东省委副书记,广州市市委书记
徐立全:安徽省副省长
贾成炳:中央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宁吉喆: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倪岳峰: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
蔡其华: 中共长江委党组书记,长江委主任
王思齐:原贵州省政协主席
邵桂芳: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山东大学党委书记
王国平:杭州市委书记
林元和:佛山市市委书记
唐承沛:安徽省副省长
学界
陈 鲸:中国工程院院士,军内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
徐南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膜技术专家,江苏省长助理
卢秉恒: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吴信东: 在美国佛蒙特(Vermont)州的佛蒙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著名数据挖掘大师。
查红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导
李 健: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原中南大学党委书记
耿安松: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及广东省科学院院长,有机地球化学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董树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
崔之祜:军队著名计算机专家,总参某所学科带头人
王耀华: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副校长,少将军衔。
费业泰:合肥工业大学教授,2005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杨善林: 合肥工业大学教授,2005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