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康玉兰
(Magnolia wilsonii (Finet et Gagnep.) Rehd.)
本种形态上与小花木兰、圆叶木兰较相似,特别是圆叶木兰,都属于木兰属中较原始种类。因而对木兰科的系统发育研究有重要意义。而西康玉兰分布地理区仅限于四川西部和西南部,且花大而美丽,遂被定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西康玉兰为落叶小乔木,株高达8米。树皮灰褐色。叶互生,椭圆状卵形,长6-13厘米,宽3-6厘米,上面被柔毛,下面密被银灰色长柔毛。花单生于枝顶,白色,下垂,花经10-12厘米。花被片9片,倒卵形。雄蕊花药紫红色,雌蕊淡绿色,相聚成圆柱形。聚合果下垂,长6-10厘米,熟时紫褐色,蓇葖果有喙。种子长6毫米。
本种产四川省的康定、泸定、洪雅、云南省的大理、丽江、贵州省的盘县、安顺等地。在产区应加强保护,并开发园林种植。
~~~~~~~~~~~~~~~~~~~~~~~~
拉丁名 Magnolia wilsonii(Finet et Gagnep.) Rehd.
中文名 西康玉兰
拉丁科名 Magnoliaceae
中文科名 木兰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 四川、云南、贵州(盘县、安顺)
现状 渐危种。星散分布于四川、云南和贵州的部分地区。由于树皮药用,为厚朴的代用品,资源破坏严重,加之滥伐森林,生境恶化,天然繁殖能力较弱,成年植株已不多见。
海拔下限(米) 2000
海拔上限(米) 3300
形态特征 落叶小乔木,高8米;树皮灰褐色,有明显的木栓质;小枝红紫色,初被长柔毛。叶纸质,椭圆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6一13(-28)厘米,宽3一6(一11)厘米,先端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有时微心形,上面沿中脉及侧脉初被柔毛,下面密被银灰色平伏长柔毛,沿脉之毛褐色;叶柄长1-4(一6)厘米,被柔毛,托叶痕几达叶柄顶端。花与叶同时开放,下垂,白色,芳香,直径10一一12厘米;花梗细,长2一5厘米,被褐色长柔毛,下弯;花被片9(12),外轮与内两轮近等大,宽匙形或倒卵形,先端圆形;雄蕊长8一12毫米,花药紫红色;雌蕊群绿色,卵状圆柱形,长1.5-2厘米,心皮长1厘米,先端有弯曲的长柱头,聚合果下垂,椭圆状圆柱形,长6-10厘米,直径2-3厘米,熟时紫褐色;蓇葖具喙;种子长约6毫米。
特性 西康木兰分布于亚高山地带的森林和灌丛中。产区气温低,雨量多,年平均温17.1℃,极端最低温-3.9℃,极端最高温38.1℃,年降水量1247.8毫米,主要集中在夏秋季5--9月,年平均湿度68%,年平均无霜期329.5天。土壤为棕壤,质地疏松肥沃,pH值5.2--5.8。常与三桠乌药Lindera obtusiloba Bl.、榛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Ex Bess.等阔叶树种混生。花期5--6月,果期9--10月。
保护价值 西康木兰为木兰属较原始种类,对本属的系统发育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其花大而美丽可作为庭园观赏植物。欧洲、北美洲有引种栽培。
保护措施 本种的树皮四川目前正在作药用,有类似厚朴的功效,资源破坏严重。因该种系小乔木或灌木,出皮率不高,质量也不及厚朴,建议有关卫生和医药部门大量栽种厚朴停止收购本种的树皮。将分布集中之地(如四川泸定县雨洒坪、石棉县栗子坪等)划为保护点,连同其它珍稀濒危植物一同保护。
栽培要点 参考其它木兰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