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丁名 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
中文名 平贝母
拉丁科名 Liliaceae
中文科名 百合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 黑龙江、吉林、辽宁
现状 渐危种。平贝母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名贵药用植物。由于分布范围较狭窄,生长地区的林木不断受到砍伐,自然植被遭受破坏,林地环境恶化,加之不断采挖,因而野生植株逐渐减少。
海拔下限(米)
海拔上限(米)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鳞茎扁圆形,具2一3枚肥厚鳞片,白色,周围有时附有少数小鳞茎,基部簇生须根。茎直立,光滑。茎下部叶常轮生,上部叶对生或互生,线形至披针形,长4一14厘米,宽2一6毫米,茎上部叶先端卷曲呈卷须状。花单生于上部叶腋,下垂,共着花1一3朵,顶端的花具4-6枚叶状苞片;苞片长7一10厘米,宽11毫米,先端卷曲;花钟形,花被片6,外面污紫色,内面有近方形的黄色斑点,离生,两轮排列;外花被片长圆状倒卵形,长约3.5厘米,宽约1.5厘米;内轮花被片长圆状椭圆形;蜜腺圆形,蜜腺窝位于花被下方,在花被背面明显凸出;雄蕊6,比花被片短,花丝具小乳突,花药近基部着生;于房棱柱形,花柱具乳突状突起,柱头3裂。葫果广倒卵圆形,具6棱,有多数种子。种于近半圆形,边缘具翅。
特性 平贝母分布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多生于红松针阔叶混交林下。是早春植物,鳞茎小,须根少,吸肥力较差,而地上部分生长期仅55—60天,故适宜生于水肥充足而富有腐殖质的土地上。喜清凉、湿润的气候。3月下旬至4月上旬即顶冻出苗,5月开花。地温在2--4℃时即开始抽茎,气温13—16℃时已生长旺盛。但不耐高温,如气温超过28—30℃,土温20℃以上时,生长即受到抑制,故在5月下旬至6月地上部分即枯萎,地下鳞茎进入休眠状态,休眠至8月中、下旬又开始萌动,在鳞片上开始生长子贝。9月上、中旬子贝渐多,直至结冰,又进入休眠。待翌春又返青出苗。
保护价值 贝母是常用的名贵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平贝母是药用贝母的一种,功效与川贝相同。是东北的珍贵药用植物。
保护措施 目前尚无保护措施。为使这种植物不致灭绝,建议向产区群众宣传保护资源的重要意义,并采取合理采挖,挖大留小,积极繁殖,扩大栽培等有效措施。
栽培要点 用鳞茎或种子繁殖,而以鳞茎繁殖为主。于5--6月栽种,把小鳞茎撒匀,株距3—5厘米,每亩栽种量150公斤左右。小鳞茎经一或二年时只出叶子一片,三年后抽茎,开始开花结果。一般在6月中旬地上部已全部枯萎后再行采挖。种子播种能提高繁殖系数,但生长缓慢。
【药 材 名】平贝母
【拉 丁 名】BULBUS FRITILLARIAE USSURIENSIS
【科目来源】百合科植物
【药用部位】平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的干燥鳞茎。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分类】化痰止咳平喘药
【功效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用法用量】3-9g;研粉冲服,一次1-2g。
【用药配伍】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药材鉴定】本品呈扁球形,高0.5-1cm,直径0.6-2cm。表面乳白色或淡黄白色,外层鳞叶2瓣,肥厚,大小相近或一片稍大抱合,顶端略平或微凹入,常稍开裂;中央鳞片小。质坚实而脆,断面粉性。气微,味苦。
【化学鉴定】(1) 本品粉末类白色。淀粉粒单粒多为圆三角形、卵形、圆贝壳形、三角状卵形、长茧形,直径6-58(74)μm,长约至67μm,脐点裂缝状、点状或人字状,多位于较小端,层纹细密;半复粒稀少,脐点2个;多脐点单粒可见,脐点2-4个。气孔类圆形或扁圆形,直径40-48(50)μm,副卫细胞4-6个。 (2)取本品粉末5g,加0.5%盐酸乙醇溶液35ml,加热回流10分钟,趁热滤过,取滤液15ml,加5%氨溶液使成中性,蒸干,残渣加5%硫酸溶液 3ml使溶解,滤过。滤液分置三支试管中:一管加硅钨酸试液2滴,生成灰白色沉淀;一管加碘化铋钾试液2滴,生成红棕色沉淀;另一管加碘化汞钾试液2滴,生成类白色沉淀。(3)取本品粉末10g,加浓氨试液10ml、氯仿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平贝碱甲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2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6∶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依次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和5%亚硝酸钠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功效分类】化痰止咳平喘药
【关 键 词】清热润肺 化痰止咳 肺热燥咳 干咳少痰 阴虚劳嗽 咯痰带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