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小鲵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满洲小鲵成体

满洲小鲵幼仔

[中文名]满洲小鲵

[学名]Hynobius mantchuricus (Mori,1927)

[物种分类]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小鲵属

[识别特征]全长93 mm,尾长占头体长的87.9%。背面黑褐色,具多数浅黑色斑;腹面暗灰色。头长而窄,头宽仅占头长的64%,吻长而末端较窄;眼大而突出;有喉褶; 犁骨齿列" "形。躯干较细,体侧肋沟13;四肢贴体相向时指趾不相遇;尾短于头体长,甚侧扁,有尾背鳍褶及尾腹鳍褶,尾背鳍褶开始于尾基部。

[分布]我国特有种。目前仅知模式标本产地我国辽宁省熊岳县有分布。

[生物学]不详。

[估计数量]不详。

[致危因素及现状]本种系日本学者森为三根据辽宁熊岳1雄性标本于1927年描述为新种,此后无进一步报道。张孟闻(1936)将其列为东北小鲵的异名,但无说明。近年,马连第等(1987)研究东北小鲵时曾提出"辽南地区是否只有一个种的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因此,满洲小鲵的有效性需待进一步研究后才能作出结论。

[驯养繁殖状况]无报道。

[现有保护措施]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建议深入开展东北地区小鲵属动物的分类学研究,弄清种别,再有针对性的提出保护措施。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