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①人体部位名。指胸腹与膈肌之间的部位。

《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王冰注“膜,谓膈间之膜;原,谓鬲肓之原”。这是指胸膜与膈肌之间部位。

②温病辨证中指邪在半表半里的位置。

吴又可《瘟疫论》指出:“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凡邪在经为表,在胃为里,今邪在募原者,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 ”。

景日昣《嵩崖尊生书》认为:“原者,广野之意;在脏腑之外,与胃相近....” 。

募原之间,谓皮里膜外也,是皆隐蔽曲折之所,气血不易流通,若邪气留著于中,则止息成积,如疟痞之属也。

募原,解剖组织名。又称“膜原”。泛指膈膜或肠胃之外的脂膜。《素问·疟论》:“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