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该村位于云南省泸西县城南25公里处,是一座罕见的古村。该村是明广西府第五代士官昂贵的府地所在。整个村子依山而建,层层而上的土库房形成一级级台阶,最多的有17台,一般也在10台以上,不少土库房顶连缀在一起,形成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全村1000多间土库房,或首尾相衔,或左右毗连,将村户人家结为一体,其造型独特,实属罕见。

据介绍,城子村先是彝族先民白勺部的聚居区,之后大批汉族群众迁入,便形成了彝汉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村中小学已有上百年历史,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彝族爱国将领张冲曾在此就读。解放战争时期,滇桂黔边纵队盘北指挥部曾设此地。这个村独特的古迹景观和浓厚的人文气氛,被当地人称为"泸西的布达拉宫"。国家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员宋林华经过考察后认为,城子村民居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第一、二、三、四、五条标准。2003年,泸西县委、县政府已把这个村申报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云南旅游小镇"。

这个村之所以受到关注,首先是因为这个村历史悠久,具有300多年的历史;其次因为这个村是"城",这些土库房在云南省哀牢山区被称为"土掌房",但这里的土库房与其他地方的土掌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集中连片、依山而建、户户可通、家家相连。不少人家的屋顶就是上面一户人家的平台和晾晒谷物的场院。村中大多为三间两耳下八户土平房,无论是一层或两层,院落中间都留出一个5至6平方米的天窗,一是为通风透光,二是为上房顶行走方便,天井中立一架木梯,上房顶即可到其他人家。由于上下有木梯相通,户户有平台相连,只要进入一家,就可从平台进入另一户人家,直至走通全村人家,因而整个村子曲径通达,宛若迷宫;再次是这个村子民风纯朴,人心善良,凡见生人,村民都主动热情招呼,盛情邀请到自己家吃饭。

城子村原本是一座城。早在明代成化年间,彝族先民就在这里开荒种地、起房盖屋。清代改土归流时,当时统治丘北、弥勒、泸西一带的彝族土司知府从中枢镇(今泸西县城)搬到城子村,土司知府昂贵的衙门就建在山顶上,威震四方。那时,城子盛极一时,山脚有高耸的城墙,城墙下有护城河,护城河上有吊桥,东城门楼上建有炮位和枪眼,由土司府的兵丁把守。城中建有江西街等街道,外地汉族就在此时搬迁入住的。在兵荒马乱年代,这座土库房群落适应了可攻可守、左右逢源的需要,300多年间经受了多次战争和外敌入侵,但却从未被攻破。在村子里,清朝初年曾被朝廷授予"锐勇巴图鲁"衔的"将军弟"李家大院,是规模最大的土库房,雕龙画凤,工艺精美。

为做好保护与开发工作,泸西县委、政府先后投入20多万元,对村子进行了规划建设,修建了停车场,改善了环境卫生,对"将军府"、"姊妹墙"、昂土司府等景点进行了原始性修复,制定了景点游览线路。这个村子已与石林风景区、泸西阿泸古洞、九溪山森林公园、丘北普者黑风景区连成一条旅游线路。

2、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普文镇城子村该行政村隶属景洪市普文镇,地处镇东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3.00公里,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市91公里。东邻勐旺乡,南邻曼飞龙村委会,西邻称杆村委会李保田,北邻称杆村委会。辖城子一组、城子二组等7个村。截至2006年,有农户355户,乡村人口1491人,其中:农业人口1491人,劳动力127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129人。

全村国土面积3.86平方公里,海拔854.00米,年平均气温 20.20 ℃,年降水量1,675.60毫米,适合种植 茶叶、橡胶、咖啡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485.00 亩,人均耕地1.67亩,林地3,134.0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69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866.0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3、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城子镇城子村该村隶属陇川县城子镇,距城子镇政府所在地0.50公里,到城子镇道路为泊油路,交通方便,距陇川县26公里。东邻曼帽,南邻赛号,西邻新寨,北邻巴达。辖11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截至2006年,有农户657户,有乡村人口2684人,其中农业人口2684人,劳动力231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118人。

全村国土面积3.95平方公里,海拔960.00米,年平均气温 16.00 ℃,年降水量 1,800.00毫米,适合种植 各种亚热带农作物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5,640.00 亩,人均耕地2.1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961.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92.00元。该村不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4、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子村城子村位于威海市区南郊。因村有自然形成的半月形土城子,因此得名“城子村”。村占地2670亩,人口1100人。

城子村一角

城子村明代建村。村东祖茔有一块古碑,上刻“万历三十二年谷旦”,依此确定建村年代。古时,城子村南有条东西走向的大沟,沟北城子村岸住着九户人家,因此得名“九家沟”。后来,由于村子里的300余亩耕地被黄沙覆压,不能耕种。因此,九户人家外迁,不知去向。

九家沟又名“鸦鹊沟”,是其东西走向的一条沟,通往老集村河;还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沟,自南向北汇入九家沟。旧时每年阴历七月七日,有成千上万的鸦鹊到此相聚。

1883年,清政府在刘公岛上建立北洋水师提督衙门,丁汝昌任提督。北洋水师在城子村建有两个陆军营。前营位于现在的污水处理厂,营管王黑头,新“后”营位于现在的公路西侧,营管周三麻子,中营建在沟北村东头。兵员都是招募来的新兵,主要任务是修建营房、操场。甲午战败后,陆军营房被日军烧毁,变为耕地。[3]

5、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勐撒镇城子村村情概况

村委会大门

该行政村隶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撒镇,地处勐撒镇东边,距勐撒镇政府所在地2.50 公里,到勐撒镇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县36 公里。东邻翁达村,南邻班必村,西邻芒茂村,北邻丙令村。辖上芒排、南木小、下芒排等11个村民小组。

全村国土面积21.63 平方公里,海拔1,400.00 米,年平均气温17.00 ℃,年降水量 1,700.00 毫米,适合种植茶叶等农作物。

自然资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5,755.00 亩(其中:田2,500.00 亩,地3,255.00 亩),人均耕地 2.31 亩,主要种植 茶叶 等作物;拥有林地26,691.3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4,661.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87 亩,主要种植茶叶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3.00 亩,其中养殖面积3.00 亩。

基础设施

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视。全村有537户饮用井水,有170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31.7%)。有537户通电,有92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425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17.1 %和79.1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270 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70户(分别占总数的68.5 %和 50.3%)。

该村到镇道路为柏油、水泥路;进村道路为 柏油、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 ;距离最近的车站 2.50 公里,距离集贸市场 0.50 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 3 辆,拖拉机 87 辆,摩托车 124 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2,000.00 亩,有效灌溉率为 80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500.00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20 亩。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 99 户;装有太阳能农户 27 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99 户。全村有0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8个自然村已通电;有8个自然村已通路;有8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2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 45 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 244 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248 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599.00 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 389.00 万元,占总收入的 65 %;畜牧业收入 49.00 万元,占总收入的 0.82 %(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1994 头,肉牛 39 头);渔业收入2.00 万元,占总收入的 0.03 %;林业收入 6.00 万元,占总收入的 0.1 %;第二、三产业收入 121.00 万元,占总收入的 20.2 %;工资性收入 11.00 万元,占总收入的 0.18 %。农民人均纯收入 1,897.00 元,农民收入以茶叶、水稻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 10.00 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6 人,在省内务工 6 人。

人口卫生

截止2006年底,该村有农户537 户,乡村人口 2495 人,其中男性1243 人,女性1252 人,其中农业人口2495 人,劳动力 1247 人。该村以汉族、傣族为主(是汉族、傣族族混居地),其中傣族1319人,汉族1176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 人,占人口总数的0.01 %;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926 人,参合率77.2 %;享受低保 127 人(人员名单附后)。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 75 平方米,有乡村医生 2 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0.2 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 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 1 个。

文化教育

截止2006年底,该村建有小学8 所,校舍建筑面积 1,800.00 平方米,拥有教师34人,距离镇中学3.00 公里。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 个。

村务公开

[1]到2006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 790 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 7,963.00 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 600.00 亩。有固定资产60.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财务、政务。

6、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城子村该行政村隶属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勐库镇,地处勐库镇北边,距勐库镇政府所在地0.50 公里,到镇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县21公里。东邻邦读村委会,南邻华侨农场五队,西邻护东村委会 ,北邻忙那村委会。辖城子、忙林、缩俄河等1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940户,有乡村人口3641人,其中农业人口3641人,劳动力164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243人。

全村国土面积5.75平方公里,海拔1,129.00米,年平均气温25.00℃,年降水量1,065.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茶叶、甘蔗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4,873.00亩,人均耕地1.3亩,林地5497.00亩。

7、山东省青岛 市城阳区城阳街道城子村从城阳区政府驻地沿着宽阔笔直的正阳路往西走,走过308国道高架桥下的大转盘,映入眼帘的是一道红花掩映、绿色葱茏的亮丽风景线,正西是正在施工的正阳路跨越胶济铁路高架桥,路南是一排排拔地而起的高层居民住宅楼,路北是车流、人流如潮般进出,各种建筑材料琳琅满目的青岛市城阳建材批发市场,这里就是古文化氛围和现代城市化气息皆浓郁的城阳区城阳街道城子村。2002年,全村实现国民经济总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37%,人均纯收入5869元;村级可支配财力3700万元,同比增长223%;上交税金787万元。成为城阳区经济发展和农村城市化先进村,青岛市文明村庄。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在城阳置琅琊郡不其县,建不其城。公元30年,汉光武帝在不其县境内置不其侯国。公元596年,隋废不其县并入即墨县。明永乐初年,王氏从青州药沟东迁时,看好交通便利、西邻胶州湾、北有墨水河的不其城,便在不其城内建村定居,初名城子疃,后演化为现名。明、清时期,城子属即墨县城阳社,1928年后属即墨县城阳镇,1961年后属崂山县城阳镇,1996年属城阳区城阳镇,2001年属城阳区城阳街道办事处。

一提起城子村的历史,村里的老人们都能如数家珍般讲述不其城、东城顶、皇姑庵、古汉墓群、石桥庙等的故事,讲述乾隆皇帝、明兵部尚书黄嘉善、祭酒官周如砥、战国大将伍子胥与城子村结下的不解之缘。城子村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城阳古文化群落的代表。1977年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列为省级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子遗址”,位于村东北100米处的高台地上,这里原为古不其城的东北角,当地人称“东城顶”。该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西、北两面为断崖,内有1米多厚的灰褐色文化层断续暴露在外,含有丰富的文化遗物。1963年文物考察对采集到的文物有:单孔扁平石斧、长形扁平石铲、半月形双孔石刀、长方形带孔砺石、石锛、石凿、石镰、石矛、石网坠、骨针、骨镞、蚌锯等。出土石器均通体磨光,刃部锋利,作工精致。陶器以灰陶、黑陶为主,红陶次之。所出土陶器均系轮制,胎质坚硬,造型优美。经专家考证,确认该遗址属龙山文化类型遗址,距今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皇姑庵位于城子村东南,不其路以北。此处原为一突出地面的高台,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50米、高约2米。据历史记载:不其城内秦建不其县署于西汉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汉武帝幸不其时东迁,原址改建为行宫。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伏湛改建行宫为都署。1979年在夯土台地时发现了秦代纹饰兽面半瓦当、西汉黄绿釉的云纹园瓦当、东汉篆书“千秋万岁”挂黄绿釉的园当以及秦复线三角砖。这些发现表明该遗址确曾有过宫殿式建筑。《后汉书·后记》载:“恒帝三女,皇女华延熹元年封阳安长公主,适不其侯,畏国将军伏完。完,伏湛五世孙”。阳安公主是汉献帝的皇姑,居住于都署。公元214年,“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与二皇子”,不其侯位被撤,皇姑遇难。后人立庵祠之,遂称皇姑庵。据《即墨县志·冢墓》载:“城阳,古不其城,古冢八个,相传为伏湛八代之墓。”20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时,城子村内有古墓6座,称为古汉墓群。在最高的3座中,伏湛墓位于墨水河畔“二钢”驻军西墙外,高约10米,占地半市亩。1964年平整土地时,被夷为平地,有部分古陶、彩陶等文物出土流入民间。另两座是梁王坟,俗称皇帝坟,在308国道西侧城子遗址内,南北排列,相距50米,北面一座高6米,南面一座高4米。古汉墓群有许多神奇的传说,至今广为流传。大通宫,曾名玉皇阁,俗称石桥庙。位于城子村北墨水河西岸的高埠上。此庙址地理位置优越,东有墨水河曰“青龙”,西临高埠石崮曰“白虎”,前盘岩石称“朱崖石”,后依丘陵曰“玄武”。庙设中心位置,人都谓之风水宝地,致数百年香火不断。据传玉皇阁为唐代所建,由袁天罡、李淳风选址,清末易名“大通宫”。大通宫西面是明祭酒官周如砥的墓地,墓前曾罗列着石马、石羊等雕像,周围栽种看松柏。“玉皇一阁於其上危级重局詹下各有循栏有倒座宽敞周密可以习静可以乐宾阁下建三殿一殿龙虎一殿山门与钟楼矗立相连中为甬道高爽直截西为丈宝厨厢等房凡四十余楹与东北古城参互角立松柏榆柳繁花茂竹荫森蔚盖东南山海间一伟观也……”明进士第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黄嘉善所撰的《不其观碑文》中记载了对石桥庙况由衷地赞叹。自建庙之日起,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日、四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十月二十五日是石桥庙会,各地民众、善男信女赶会者、进庙烧香祈祷者络绎不绝。商贾贸易、北方皮货、南方广货、江浙竹器无奇不有,人山人海,热闹非凡。1946年后庙会渐次衰落。1962年,石桥庙被辟建为中学,历经三十载,庙宇建筑毁坏严重,唯正殿、两配、两厢和庙前24孔桥古韵犹存。1991年中学撤并后,石桥庙闲置无人管理,但观望人群不绝如缕,有识之士备加关注。2001年,城子村遵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指示精神,承担了石桥庙的保护责任,在社会各界募捐40余万元,正式启动石桥庙修复工作。至2002年,已先后投资260余万元,恢复了石桥庙的千年古韵,并被列为区级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国前,城子村多数村民吃不饱、穿不暖,有的被迫流离失所,人均粮食仅有60公斤。建国后,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村民口粮实现自给自足,人均年现金收入200—300元,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自1961年城子村接管城阳镇办联合窑厂后,村庄便着力于大办工副业生产。1970年后,相继办起机修厂、轧花厂、纸箱厂和建筑队。1972年和1981年,全村投资100多万元,建成外贸土产货场和粮油货场,从事货物储存和整理加工,集体经济大发展,村民经济收入大提高。1988年,城子村的农村经济总收入就达1458万元,人均纯收入1087元,跨入城阳镇富村行列。

1994年,青岛市城阳区设立。城子村党支部一班人依托蓬勃兴起的城阳新区城建设和优越的交通、地理优势,团结带领全村3000多村民,在全村1.5平方公里的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经过3年的建设,2000年在村东正阳路南建成5层高砖混结构居民楼11座,众多村民以优惠价购买到梦寐以求的崭新楼房,喜邀亲朋好友庆贺迁新居,村庄也因此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打响了全村致富的第一炮。1999年,城子村以市场建设做为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口,在村后兴建了以陶瓷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建材批发市场。市场规划占地460亩,计划投资1.6亿元,分三期实施。一期工程已投资5300万元,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该市场1999年8月开工建设,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齐上阵,将坑洼不平的村后“蛤蟆湾”用20余万方土石填平,一举建起青岛城阳建材批发市场,12月26日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典礼。城阳建材市场主要经营建筑陶瓷、卫生洁具、钢材、木材、胶合板、家俱、厨具等十几类上千个品种。该市场“您只要安心经营,剩下的事情由我们来办”的承诺及兑现,吸引了广大业户纷至沓来,其中温州业户在该市场投资1300多万元。迄今,市场建设及配套设施累计投资1.2亿元,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吸引了香港、福建、浙江、广东、临沂和德国、韩国等国内外装饰、装潢材料大商户700多家加盟市场。建材批发市场的建立,带动了私营企业和个体业户的建立和发展,在市场周边形成了以市场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密集区,拓宽了劳动力就业空间,促进了城阳第三产业的发展。2002年,市场从业人员已达1600人,实现交易额16.7亿元,连续3年保持“青岛市十大商品市场”、“青岛市重点商品市场”、“青岛市规范化管理达标市场”和“青岛市创建文明经营区活动先进单位”、“青岛市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等荣誉称号。

为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2002年城子村抓住城阳区正阳路西扩的机遇,拆除民房508户,投资6700万元,建成高层居民楼15座,总建设面积10万平方米。投资670余万元建成省级规范化学校——正阳路小学,夯实了教育事业的万年大计。为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投保率100%。全村“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率超过76%,有5户家庭被评为青岛市“五好文明家庭”。

2003年5月,城子村顺应经济市场发展潮流,以建材批发市场为载体,组建起“青岛企城集团有限公司”,确立了“以市场建设为龙头,以房地产开发和旧村改造为重点,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壮大经济势力,增加村民收入”的发展思路,在全村规划形成旅游业、商业、服务业的二、三产业格局,使全村向着富裕、文明的小康社会迈进。[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