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概况邮编:434000代码:421002区号:0716拼音:Shashi Qu

沙市区是湖北省荆州市的一个行政区,国土面积492平方公里,人口61.04万,有汉、回、满、蒙、苗、朝鲜、壮、土家、维吾尔等28个民族;地处长江荆江段北岸,全境跨东经112°13′~112°31′,北纬30°12′~30°25′,市区沿长江自西向东呈带状分布,地势平坦,西南高,东北低,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9℃~16.6℃;为长江中游良港。荆州市城区工业、商业、交通、邮政、电信、金融的主体分布在沙市区,是荆州市人流、物流和信息的中心。

早在五六千年前,沙市就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有“大溪文化”、“龙山文化”遗存,沙市的先民据此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沙市曾是楚国都城郢的外港,初称“津”,意即长江渡口。至唐代,始称沙头市,简称沙市,意为古长江与沮漳河、夏水之间三角洲顶端的市镇,是著名的鱼米市场。明中后期,沙市商业、手工业渐趋发达。《广阳杂记》称:“沙市明末极盛,列巷九十九条,每行占一巷,舟车辐辏,繁盛甲宇内。”号称 “三楚名镇”,已成为当时长江沿岸著名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全国十二大商业都会之一。咸丰年间,沙市为湖北中西部货物和粮、盐总汇,全国十余省、市的商人在沙市组织的行会有十五六个之多。

行政变更1994年10月22日设立沙市区之初,辖朝阳、解放、崇文、中山、胜利5个街道办事处和立新、关沮、联合、锣场4个乡。同年12月3日,原江陵县所辖的岑河镇、观音垱镇及岑河农场划归沙市区管理。12月19日,沙市农场从沙市区划归市农场管理局管理。12月23日,沙市区辖的联合乡划归玉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1995年3月20日,市政府下文将岑河农场划归市农业局管理。5月19日市政府又下文将岑河农场划归沙市区管理。6月12日, 沙市区正式接管原江陵县种畜场、农科所,将种畜场划归区农牧局管理,将农科所并入岑河农场。2000年7月26日,岑河农场(西湖管理区)划归市农业局管理。2003年12月,钢管厂社区居委会划归玉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

行政区划截至2005年12月31日,沙市区辖5个街道、3个镇、3个乡。共有87个居委会、91个村委会。

解放路街道办事处驻解放路39号,人口101798人,面积8.4平方千米。辖22个居委会:荆江亭、兴盛街、青莲阁、绿化村、通衢路、迎喜门、白云桥、荆襄河、塔桥、南湖路、十方庵、太岳路、武德路、大桥、九曲桥、北湖路、北帆、白云路、北莲、北荷、北菱、江津西路。

崇文街街道办事处驻崇文街66号,人口49746人,面积3.5平方千米。辖11个居委会:东岳、民缘、雷家当、滨湖、川祖宫、洪垸、江津、公园路、惠工街、凤台、民乐。

中山路街道办事处驻中山路中段,人口59924人,面积2.2平方千米。辖12个居委会:和平街、健康巷、江汉、梅台巷、平安巷、黄家塘、化宫、文化坊、长港路、植物园、园林东路、江汉北路。

胜利街街道办事处驻胜利街171号,人口62309人,面积4.2平方千米。辖15个居委会:青龙台、文星楼、江渎宫、石闸门、工农村、太师渊、孙家湾、玉龙桥、蛇入山、红门路、永红、航空路、谢家台、王板桥、刘家台。

朝阳路街道办事处驻朝阳路19号,人口111723人,面积16.8平方千米。辖22个居委会:朝阳路、红星路、丁家庄、文苑、豉湖路、三湾路、高湖台、红光路、跃进路、玉桥、海洪、月堤路、银海、季家台、玉和平、五星村、东苑、孙家河一居、孙家河二居、周梁玉桥、燎原新村、杨林堤路。

岑河镇镇政府驻岑河,人口45633人,面积150平方千米。辖3个居委会、25个村委会:大桥、南桥、豪桥、岑河、陈龙、黄渊、黄港、沙口、东市、农兴、黄场、庙兴、木垸、杉木、刘园、定向、三岔、洪山、白渎、谷湖、桂花、麻林、西湖、东湖、童河、窑湾、张场、黄家。

观音垱镇镇政府驻观音垱,人口46100人,面积173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29个村委会:观音垱、丫角、新阳、玉壶、皇屯、铁剅、张场、观音垱、高岭、宜阳、朱场、五一、杨林、二龙岗、金鸡、北河、新台、黎湾、泥港、天星观、泗场、文岗、偃月、习口、三洲、台林、豉湖、皇陵、丫角、何桥、北洲。

锣场镇镇政府驻锣场,人口8892人,面积25.6平方千米。辖8个村委会:锣场、长湖、向湖、河垱、白水、渔湖、花台、高阳。

关沮乡乡政府驻关沮,人口13842人,面积26.6平方千米。辖8个村委会:关沮、杨泗、合心、清河、江河、凤凰、岳桥、白水。

立新乡乡政府驻塔桥路74号,人口6388人,面积26.4平方千米。辖8个村委会:荆江、东岳、同心、洪垸、白庙、张沟、徐桥、荆沙。

联合乡乡政府驻季家庙,人口23100人,面积61平方千米。辖13个村委会:军刘台、竺桥、幸福、连心、宿驾、新华、柳林洲、五星、胜利、跃进、三板桥、常湾、园艺场。

经济概况沙市作为百年商埠口岸城市,商贸业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沙市区先后推出“退二进三”、“退城进郊”等举措,推动民营商业资本向规模型、支柱型企业发展。1997年至1998年,重点建设各类专业市场, 2000年,开始实施对国有和集体商贸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14家公有商业企业有13家实现民营化改制。2001年以来,着力引进外埠商业资本,武商沙市量贩店、新世界购物广场、大润发超市等大型商场和超市,吉瑞珠宝有限公司、晶崴大酒店纷纷入驻沙市投产营运,两湖平原物流交易中心、沃尔玛美佳华、金石商贸城等项目建设正顺利推进;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逐渐成为沙市商贸主流形式。建有建材、家具、家电、日用批发、汽摩配件、水产养殖、水果批发等专业市场38个,蓝特商贸城(原为蓝星商贸城,2003年改此名)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建材专业市场,对外贸易企业由建区时期的空白发展到12家,外贸出口达到3010万美元。据统计:沙市区现有工商个体户数2.97万户,从业人员99628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7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总额业43.78亿元。

沙市是湖北省有一定知名度的轻纺工业城市。曾先后培育了摇臂钻床,“鸳鸯”牌床单,“荆江”牌热水瓶、保温杯,“沙松”牌电冰箱,“活力28”洗衣粉,“金蝶”地毯等一批国家金、银牌及名牌产品。1994年10月沙市设区后,区属工业企业198 家,无一大型企业,小型企业占90%以上,设备老化,不少企业资不抵债,严重制约着全区经济发展。沙市区委、区政府把工业企业改革的突破口摆在调整经济结构、组建企业集团上,对扭亏无望的企业,以民营化为主攻方向,按照“创造条件鼓励发展,发挥优势引导发展,提供服务帮助发展,制定政策规范发展”的32字方针,用改革的方式使其资产存量向优势企业聚集,实行资产重组。至1995年底,全区共组建兴鑫、岑春、正昌、牡丹、建材、蓝星、荆威等9家企业集团,1997~1998年,区委、区政府把工业企业改革的重心定位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力推行股份制改造。因企制宜,从盘活资产存量入手,通过开展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基本内容的改制、兼并、联合、租赁、承包、破产、拍卖等多种资产组合形式,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到2004年底,191家企业通过不同改革形式,完成改制任务。全区93.17%以上的国有、集体企业退出公有序列,实现了民有民营,区域经济基本民营化。同时在全区范围内实施“工业兴区、商贸活区”战略,构建了以沙市经济开发区为龙头、连接立新、关沮、岑河、观音当四个乡镇工业园的一区四园发展载体,全方位、宽领域地开展招商引资,初步形成了医药化工、机电汽配、纺织服装、建材家具、食品饲料五大主导产业。江汉精细化工、永贵机械、荆福汽配、金蝶地毯、通威饲料、天泽生物、神明汽配、东信药业、联昌纺织、万树集团等65家规模企业落户园区。200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43.66亿元。

沙市襟江带湖,水资源十分丰富,外靠万里长江,境内有长湖、豉湖等众多湖泊,决定了沙市农业属城郊特色型农业。依托市场,深度开发,着力发展城郊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市场农业,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品专业化的目标,突出无公害蔬菜、瓜果、水稻和优质水产、畜禽及速生林等特色基地建设,形成特种养殖、畜禽养殖、优质蔬果种植、平原林业四大农业板块;进入21世纪后,采用公司加养殖户的模式,投资1.56亿元,建成占地6000余亩的13个大型养殖基地;形成了以观音垱为主,沿长湖分布的8000亩养殖水面,2004年,水产品养殖面积已达4.65万亩,水产养殖业逐步进入精养高产,名、优、特品种全面发展,以龟、鳖、鲟鱼等为主的优质鱼占水产总量的78%,渔业产值为4.57亿元,占农业产值的47.91%,农民人年均收入的70%来自水产养殖。沙市现有耕地175181亩,已基本形成了生猪养殖、优质稻、“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蔬菜四大特色板块,形成了一批特色专业村,2000年以来,创新公司、基地、农户相互依托的利益联动机制,发展壮大了一批有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市场品牌,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成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其中省级1家,培育了“1116”水藕、“小胡鸭”、“味之渊”及“大风车”食品等。

建区十年间,沙市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5%,财政年平均收入增长速度为13.3%。2007年,沙市区生产总值达117.4亿元,财政收入3.63亿元,是1995年财政的9.58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个产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9.3﹕43.1﹕47.6,调整为2004年的7.5﹕46.6﹕45.9

随着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事业进步,沙市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农民收入平稳增长,生活质量日渐提高。沙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上升趋势,1996年和2002年增幅最高,分别达到10.82%和19.61%。2007年比1995年增加了4661元,增幅达115%;1995~2007年,农民收入逐年增长,2007年比1995年增加2430元,增幅为112%。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越来越多,档次越来越高。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1995年为51.6,2004年为38.8。服务性、消费性支出比重上升,消费热点集中到教育、医疗、保健、休闲、娱乐五个方面。人民居住条件逐年改善,大部分城市职工拥有自己的住房,农民自建房面积增大,设施渐趋完善。2004年,全区人均住房面积已超过21平方米。

沙市地处楚文化的发祥地,积淀了众多历史古迹,有万寿宝塔、章华寺、荆江亭等,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曾在沙市江渎宫居住;明代首辅张居正,出生在沙市边的江陵县草市镇,逝后葬于沙市荆沙村,沙市的太岳路即以其号命名;民国首任司法部长张知本也曾在沙市大赛巷居住过;还有李兆龙、张计储、彭祥麟等革命先烈,他们或生于斯、长于斯,或在沙市闹过革命被反动势力残害,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沙市的土地。建国后,又涌现了一批知名人物,如“两院”院士樊明武、王明庥、官春云、叶声华,中将何道泉,世界冠军辜家明、吉新鹏、乔娅,影视歌明星袁泉、曾黎、梦鸽等

成绩属于过去,面对未来,信心百倍。沙市人民将弘扬先人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重振雄风,再铸辉煌!

风景名胜章华寺

区位概况

原名章台寺,坐落在荆州市沙市太师渊路北侧。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修建。章华寺同汉阳归元寺、当阳玉泉寺并列为湖北三大丛林,是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

历史及景点概况

相传章华寺是在章华台的遗址上修建的,章华台,又称章华宫,是楚灵王六年(公元前535年)修建的离宫。楚灵王特别喜欢细腰女子在宫内轻歌曼舞,不少宫女为求媚于王,少食忍饿,以求细腰,章华宫又有“细腰宫”之称。后章华宫毁于兵乱,在章华台遗址上,元代修建章华寺,清代又重修。寺庙坐东朝西,面积8790 平方米。庙宇建筑宏伟,装饰典雅,殿堂井然有序,佛像栩栩如生。一进山门,绕过荷共池,见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堂等主体建筑。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寺院绿树环绕,分外幽静。寺内藏有清代皇室御赐《藏经》,及许多宫廷珍品,还有缅甸国王敬赠的两尊玉佛。寺院建有民国以来历年高僧墓塔,供奉6位法师灵骨。寺院有全国第一古梅--楚梅、沉香古井、唐代银杏树等古迹。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章华寺高僧净月被清廷封为四品大僧正和钦命方丈,管辖荆州、宜昌、恩施、郧阳等地所有寺庙。从此,章华寺成为长江流域最有影响的寺庙之一。

苏东坡的《渚宫》诗说:“当时楚人架宫殿,意思绝妙般与垂,飞楼百尺照湖水,上有燕赵千娥眉”.说是“飞楼百尺”是一点也不夸张的。这楚灵王不但昏庸腐化,而且还有一个奇特的怪癖:特别爱好细腰,挑了几千名细腰女子居于章华宫中日夜轮舞,供他玩乐,因此章华宫又叫细腰宫。腰粗的宫女被赶出宫做粗活或者加以囚禁,宫女和大臣们只得减食挨饿勒紧腰带以求宠,结果饿死不少,后人有诗句说:“灵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梦泽》诗中表达了对宫女们的同情:

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梦灵王的荒淫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后来他的弟弟公子比发动政变,他逃到野外,求食不得,饿死于荒郊。后来有诗记灵王的结局:

茫茫衰草没章华,因笑灵王昔好奢。

台土未干歌管绝,可怜身入野人家。

以后,随着七国争雄,楚政崩溃,章华台也荒废了。苏轼描写那荒芜的情景是:“池空野迥楼阁小,唯有深竹藏狐狸。”

到了十四世纪,初的元朝 泰定年间,在古章华台遗址上建了一座庙宇,初名章台寺,后改名章华寺。这章华寺规模宏大,庙貌雄伟,气象肃穆,环境清幽。与汉阳 归元寺、当阳 玉泉寺并称为湖北三大丛林。寺的主体建筑有大雄室殿、天主殿、韦驮殿、财神殿、藏经楼等。每一重都是画栋雕梁、盘龙据虎、翠彩轩翔、金碧掩映。

文化大革命中,如来佛及四大天王等神象都被毁了,但缅甸国王送来的一座玉佛还在,藏经楼中尚有清代皇室专为章华寺颁发的全套藏经常八千卷(现藏市博物馆)。殿门边有清光绪年间所立的石碑,记载三个高僧艰苦创业及几次复修章华寺的事迹。

章华寺著名祖师为悟开法师,著名方丈有松清法师、净月法师。现任方丈心继法师,35岁,湖北省长阳人,毕业于东林佛学院,兼任湖北省佛教协理事,荆州市政协委员。

万寿宝塔

万寿宝塔是第七代辽王朱宪节奉嫡母毛太妃之命,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为嘉靖皇帝祈寿而建,它依江傍水,自然风光得天独厚。塔高七成,八角形,高达40余米,塔身高出荆江大堤堤面20余米,塔身外墙现还存汉玉佛像87尊,石牌102块。登塔远眺,南观滔滔江水,北澉新城风光,东看旭日东升,西望三国古城。园内建有接待厅,怡寿轩、寿苑、九龙壁、长廊、望江亭、观音阁、迎宾楼等建筑。在万余株银杏、腊梅、雪松、水杉、石榴、桂花等奇花异木的装点下更是古韵悠远,引人驻足。素有“万里长江第一矶”之称的观音矶,伸入江中二百多米,始建于南宋年间,顶承江流,保护江堤,化解荆江危险。观音矶还留下1998年长江历史最高的水位线和1954年荆江分洪水位线的历史刻痕。1998年夏,长江全线迎战8次洪峰后,观音矶旁修建“98抗洪纪念亭”这里成了抗洪斗争胜利的纪念地。万寿园已成为集文物古迹、长江防洪史迹为一体的特殊园林景点。

江渎宫

江渎宫位于沙市区江汉南路东侧,这里曾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故居和写作咏读的地方。其不朽名著《天问》就是在这里问世的。江渎宫内的“天问阁”因此而得名。

屈原,名平,出生郢都贵族家庭。楚怀王时任大臣左徒,因其富国强兵、联齐制秦的政治主张遭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反对谗毁,被贬为仅管楚国三大王族内部事务的“三闾大夫”,后又相继两次遭黜流放汉北和江南。因忧伤国事,发愤而作《离骚》,开创楚辞先河,在我国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流放江南后,当得知秦将白起“拨郢”,国之将亡时,他怀着满腔的哀怨和愤懑,以身殉国投汨罗江而逝。

屈原出生楚地,在楚国担负要职近20年,他那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情操和旷世巨著,对我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4年国际文联理事会将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人们世世代代的怀念他,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祭祀他。楚地的人们更是尊崇有加,荆州古城附近曾先后建有四处三闾祠,江渎宫便是其中之一。南宋嘉定六年重建江渎宫时,殿内立有《重修江渎宫记》石碑一块,碑文中有“此宫相传为三闾大夫故宅”的记述。1991年再度重修江渎宫,主建筑为三层阁楼式建筑,天问阁红墙绿瓦,气势恢宏。天问阁内底层立有三闾大夫塑像,其两侧的楹联援引叶剑英元帅的诗句“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这贴切的写照,体现了人们对这位历史文化巨人的由衷赞美之情。

关庙与春秋阁

荆州关庙与春秋阁,都是因关羽镇守荆州后的纪念性建筑。 关庙位于古城南门内,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原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与山西解州关祠、湖北当阳关陵并列为全国三大关公纪念圣地。荆州关庙后毁于侵华日军的战火。1985年国家旅游局等部门拨款在原址重建,曾改称关公纪念馆。重建的仪门悬挂有清乾隆御锡的“泽安南纪”匾额。仪门后院内,两侧立有石碑,正面为重建关庙碑文,背面为隐喻关羽气节的竹叶诗,正殿基本维持原关庙风貌,门首上方为清同治皇帝御赐匾额“威震华夏”。殿中塑有关羽夜读春秋和关平、周昌侍立两旁的塑像,上方悬挂清雍正御赐的“乾坤正气”匾额。正殿后的庭院内有两株参天古银杏树,为元末明初所植。另有清代碑刻一块。后院为三义殿,塑有刘备、关羽、张飞三结义坐式像。

春秋阁原位于荆州城东郊金龙寺,建于清嘉庆年间,1931年重建于现沙市中山公园内东北隅。阁内供奉关羽拜读《春秋》塑像,故名春秋阁。阁宇建在高大厚实的台阶之上,面阔三间,分上下两层,上为阁、下为室。正面置有横向石梯两道,由此入阁。整座阁宇建筑精巧,三面环水,绿树掩映,似瑶台琼阁。该阁现为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文星楼

文星楼位于沙市区民主街沿江大道南侧,紧傍荆江大堤,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星楼始建于康熙年间,位于荆江大堤内侧。清代中期,迁建于现址。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重建。文星楼为亭阁式建筑,砖木结构,高约15米,楼四周成正方形,边长约10米,阁门上刻“文星楼”三字,楼后有“同治甲子年夏季月重立”的题刻,楼下正殿有奎星神像。整座建筑精巧玲珑风格别具。文星楼是科举时代莘莘学子们祈求神灵保举和如愿之后叩谢神恩的场所。传说上天主宰文道的星宿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旧时读书人为求科举仕途顺畅亨通,每年春秋两季应考之前,必来此虔诚拜谒奎星,祈求保佑;有幸及第者,亦必再来叩奎星的在天之灵。

荆江分洪纪念亭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有毛泽东题词: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的胜利。周恩来题词:要使江河对人民有利,纪念亭上有荆江分洪工程军民功勋人物、劳动模范人名碑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