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晚春

一、词语【词语】晚春

【读音】wǎn chūn ㄨㄢˇ ㄔㄨㄣ

【解释】春季最后的时日

【释义】春季的最后一个月。现指农历三月。《诗·周颂·臣工》“维莫之春” 汉 郑玄 笺:“周 之季春,於夏为孟春。诸侯朝周之春,故晚春遣之。” 唐 杜荀鹤《登城有作》诗:“上得孤城向晚春,眼前何事不伤神。” 金 吴缴 有《晚春言怀寄燕中知旧》诗。[1]

二、古诗《晚春》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不仅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其二

《晚春》宋 守璋(另说 释守璋)

草深烟景重,林茂夕阳微。

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赐号文慧大师的南宋诗僧守璋的禅诗《晚春》,颇为宋高宗赞赏并御笔亲书。

【作者简介】守璋,南宋诗僧,绍兴中住临安(今杭州)天申万寿圆觉寺,赐号文慧大师。著有《柿园集》传世。

【赏析】 :这首五言诗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平常最奇崛”,平平常常的四句偈,却匠心独运,禅趣深妙。首句写草深,百草深长才显得烟景重重;次句写林茂,林木茂盛使夕晖缥缈黯然;后两句以白描的手法,描摹暮春之际花落絮飞的自然景象,却不落窠臼,揭示万事万物法尔如是的必然。花落并非一定因为雨打,絮飞也不因为风吹,花开必有花落,絮长必有絮飞。不独花木如此,人事古今亦是如此。“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此处,向上天机彻底显现。正如杨岐示众云“春雨普润,一滴滴不落别处”,刘脊虚云“首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一切法皆是佛法,一真法界不离当下。所谓“花开陇上,柳绽堤边,黄莺调叔夜之琴,芳草入谢公之句。何必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学者如何会得?头头非外物,一一本来心。

三、电影片名:晚春

时间:1949年

详细资料

晚春海报

影片类型: 剧情

片长:108 min

国家/地区: 日本

对白语言: 日语

色彩: 黑白

混音: 单声道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演职员表导演:小津安二郎

编剧:

Kazuo Hirotsu

野田高梧

小津安二郎

演员:

杉村春子

笠智众

原节子

杉村春子

Yumeji Tsukioka

Hohi Aoki

Jun Usami

三宅邦子

三岛雅夫

上映日期日本 1949年9月13日

美国 1972年7月21日

捷克 2003年7月10日

剧情介绍大学教授曾宫周早年丧妻,与女儿纪子相依为命住在镰仓。自母亲死后,纪子就承担起家庭重担,现在二十七岁了还未结婚。曾宫的妹妹田口真纱和纪子的朋友北川绫都非常关心纪子的婚事,但是纪子本人对此很不以为然。曾宫的朋友、京都大学的教授小野寺,一再劝说曾宫再找个妻子,这引起了纪子的反感,没想到姑妈真介绍了一个叫三轮秋子的女人给她的父亲。令纪子意外的是,父亲居然同意了,只是说要纪子找到伴侣之后再会考虑自己的这门婚事。此时纪子才明白,自己的是真的到了该出嫁的时候了。父女二人从京都旅游回来后不久,纪子就出嫁了。其实,父亲欺骗了纪子,他只是为了能让纪子去寻找属于她自己的家庭和幸福,而说了违心话。在那晚春的夜晚,只有父亲一个人孤独地消磨时光。

幕后花絮该片是日本电影巨匠小津安二郎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小津的作品一贯格调淡雅隽永,看后使人感到回味无穷。而小津最具代表性的低位摄影法、黄金分割置景法、超现实主义的黑白对比等独特的艺术特征都在这部作品中充分表现了出来。该片主题仍是以小津一直所关注的写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和感情为主线。

制作发行制作公司:松竹映画[日本]

发行公司:New Yorker Films[美国](1972)[2]

图书信息

书 名: 晚春

作者:樟叶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1

ISBN: 9787506347907

开本: 16开

定价: 28.00元

内容简介《晚春》立意高远,仰观俯察。作者借小说中人物之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条分缕析了当时的天下局势,理清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来龙去脉。书中涉及到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纵横捭阖,议论风发。龙争虎斗、鼠窃狗偷。秦楼笙管、野寺梵钟。虎将问计于文士,英才筹划于陋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山河破碎,天下无数兵匪。围城内外,有多少阴谋诡计,有多少奇思妙想,有多少豪情壮志,有多少流言蜚语。作者兼用泼墨写意与工笔细描之法,表现了这场战争的整体面貌与局部特写,读罢给我留下震撼印象。作者用大历史的角度,论证了这场战争对北伐战争乃至后来西安事变的重要意义。以议论入小说,是樟叶的长项,这大概与他的职业有关。肯定有人不喜欢他小说中的议论,但我喜欢,因为我感到这些议论的口吻不是说教,而是说书。

《晚春》绘声绘色,手舞足蹈,讲说了一个个血肉横飞、英勇悲壮的战争场面,让我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嗅其味。无论是城东北角豁口之战,荐福寺争夺战,还是黄雁村抢粮战,都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而那些运筹帷幄、斗智斗法的文场,亦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不同凡响。书中众多的人物,从将军到士兵、从酒徒到贩夫、从书生到小姐,从富商到乞丐,都卷入战火中,成为这场历史大戏中的角色。樟叶写人物有他的身家套路,基本上是继承着古典小说之反描手法,间或亦采用西洋小说之心理描写。虽有个别人物如丰裕仓粮店的大公子毕文仲等人的心理刻画略嫌简单,但基本上还是人多有其面貌声口,是那时那境之人,令我信服。

《晚春》用了一个孤儿寻母的结构,如同沿着一条幽巷进入一座神秘古城,读者跟随着寻母的孤儿,从当今的太平盛世进入历史上的围城之役。这应该是一个巧妙的构思,避免正面强攻的难度。由寻母引发出的寻夫、寻子的重重悬念,大大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与可读性。

图书目录序:《晚春》读后杂感/莫言

第一章蓝布包袱

第二章景云钟

第三章报告会

第四章茶铺子

第五章通过封锁线的老妇人

第六章激战豁口

第七章丰裕仓

第八章南哨门和荐福寺

第九章潜伏

第十章问山寻祖

第十一章女儿

第十二章饥荒

第十三章负土祭灵

跋:守望故乡这座城/秋实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