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道路(Third Way),是民主社会的中间党派所倡导的一种政治理念的概称。其内容主要为:在社会民主主义的基础上,强调解除管制、地方分权(非核心化)和低税赋等政策。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德国总理格哈特·施罗德以及西班牙总理萨帕特罗等人的政策就体现了“第三种道路”的核心理念。
在比尔·克林顿领导下的美国参议院中间党派,强调政府在财政上的保守、用一系列所谓“工作福利”的政策来代替旧有的“高福利”政策以及对于自由市场的维护功能。但是同时,这些政治家避免将自身与纯粹的“自由放任主义”经济学和其他自由主义相混同。
通常人们也将这种主张称为“激进的中间派”(Radical middle)。
起源
最初,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欧美社会存在着一种介于社会主义和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之间的中间道路。在1950年代,这种观点被德国秩序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威廉汉姆·勒普克所发展完善为社会市场经济。
到了1990年代,撒切尔政府和罗纳德·里根政府,将经济上缓和管制、个人主义以及全球化等理念融合进主流的左翼思想,许多政治家倾向于用“第三种道路”来形容这种新政。而这个名称也经常被作为新自由主义社会经济政策的别称。就这样,这个理念成为现代欧洲民主社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尤其对于一些社会民主党派和美国民主党成员来说,这个理念是其核心思想。由于这种理念介于纯粹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和纯粹的高福利社会(例如北欧地区和德国)之间,因此被称作“第三种道路”。
批评
第三种道路也经常被评论为原有的“带有少数社会主义性质的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民主主义观念,以及社会民主党派为了赢得选举而选择的一种手段。批评家认为第三种道路理论最终是以劳动阶层和穷人的牺牲来换取大企业的利益和社会福利。在现实政策中,英国的托尼·布莱尔和德国的格哈特·施罗德是实行这种政策的典型政治家。
无论在东德、东欧或其他地区国家,其结论都是一致的,即人民都希望有一个真正全力为民服务,保护人民,以民为中心的政府。我们必须留意,这种情况在过去是不可能的。以欧洲为例,东欧企图避开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社会;西欧则试着躲避一个由市场主导的社会。所以无论东欧或西欧彼此都在寻求一个最有活力和能力的政府,一个最可以平衡两者,支持人民生活最大福祉的政府。过去十年的经验里,东欧各国发现虽然拥有了自由思想与舆论,却仍无法压抑或摒弃官僚积习。这正是「第三条路」主要的讨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