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源崖画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岩画。分布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勐省、曼帕、丁来、吴良等10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崖上。约距今3000年。是用手指或羽毛等蘸抹红色颜料绘成。颜料可能是用动物血调和赤铁矿粉制作的。崖画主要是狩猎、采集等生产活动及娱神等宗教活动的场面。还有战争凯旋图,上绘干栏式房屋建筑及手持兵器、驱赶猪羊胜利而归的人们。所画粗犷古朴,是研究南方古代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沧源崖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现崖画地点11处,分布于云南省沧源县的勐来乡、丁来乡、满坎乡、和平乡和耿马县的芒光乡等地,一般均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崖上。灰色的石灰岩石壁上画有赭红色的画图,当地的佤族人称为"染典姆",意为岩石上的画。崖画各地点的画面距地面高2~10米左右,画面积长1~30米不等,画幅小者为数个零散图形组成,大者图像数以百个,动物187个,房屋25座,道路13条,各种表意符号35个;还有树木、舟船 太阳、云朵、山峦、大地等图像。人物图形的描绘,均守正百律,以单色勒和单线加平涂,省却五官等细部剪影式手法绘制,通过变化多端的四肢表现人物所从事各种活动。这些图像多有一定的中心内容,其中有狩猎、放牧、舞蹈、归家、娱乐等内容,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先民们生产、生活的各种场面。
沧源崖画的创作动机决不是单一的,各种体裁可能有不同的创作目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宗教性的,一个是原始记事的。与宗教信仰有关的有:1、模拟巫术的产物。人们相信在崖壁上画人们围捉、刺中所要猎取动物形象,将使未来的狩猎成功。在崖壁上画人倒地,将使未来的战争中敌人真的死亡。2、祈求丰产仪式的遗留。在崖壁上画牛或人拉牛,是希望山上牛群自然繁殖得很顺利,可以成群地拉回来供祭祀之用;画野生的动物形象,是希望打猎有获;画成群舞蹈人形,是希望农牧业丰收,可以举行盛大宴会,宾客盈门,齐来作乐。原始氏族祈求丰产不仅指生产的发展,也包括自身的繁殖。沧源崖画中突出表现性器官的男女,以及密集的人群,或具有这样的意义。3、崇拜神祗的画像。原始民族信仰多神,举凡自然现象(大地、天体、山、火、水)动物乃至某些具有神力的活人、物体均被认为具有神灵,可以赐福于人也可以贻祸于人。为了转祸为福,必须不断的供奉、 祭祀和崇拜。沧源崖画中,树、植物、山洞以及一些奇形怪状的人形( 有“宝”者、 身材高大与众不同……)以及显著地位的动物,都应是当时为崇拜它们而画的。4、重要仪式的描绘。有些民族在举行一次隆重的宗教仪式后,还要把过程画下来。这不是给人看的,主要是给神看的,沧源崖画中一些化装舞蹈人形(如头插羽毛者、身披羽毛者)以及某些拉牛等画面,就是当时宗教活动的实况。记事性质的有:1、重大事件的记录。最明显的是第二地点村落图,那里所反映的完全是人们现实生活的面貌,而没有其他画面那种神秘的超自然的宗教气氛。2、神话传说的记载。沧源崖画中有些似人非人形象(“太阳人”“鱼尾人”),或是对当时流传的神话或神话中人物的描绘。总之,在崖画上寄托了当时人们生活期望和热情。如今,当地民族都认为崖壁的后面住着仙人。仙人出来,人们就能在崖壁上看到他们的形象;仙人回去了“休息”,崖壁上就看不见了(崖画确因光线明暗而或隐或现)。仙人可以赐福于人,故每逢过年,附近村寨人民要去祭祀;此外遇有生病及失物,也要来求仙人“帮助”。第一次调查时,就见到一个佤族老妇丢失四元人民币,到这里求仙人指引寻找方法。另外,在第二地点,丁来佤族传说崖壁后面藏有宝物,崖画是“宝物”显灵所致。丁来寨佤族曾在该处挖掘,后因毫无所得而中止。至今第二地点崖根部还有一洞,即当时挖掘的遗迹。
沧源崖画会随日照时间、天气阴晴、干湿冷暖等因素不断地变幻色彩,当地佤族和傣族人说它是"一日三变,早红午淡,晚变紫。"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源崖画是研究云南多民族原始生活的宝贵资料。崖画从内容上分为人物、器物、房屋、动物和神话人物、自然、符号、手印七大类。内容丰富多彩,图像千姿百态,涉及了原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型十分生动,可谓是云南各民族原始社会的百科全书,对今天的文化艺术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2001年06月25日,沧源崖画作为新石器时代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