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元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宋哲元宋哲元(1885~1940),汉族,字明轩,山东乐陵县赵洪都村(今属乐陵市)人。幼年家贫,父外出谋职,宋哲元随母迁居外祖父家,随舅父读书,学习刻苦。后在故里设馆教书,收入赡母之余,扶穷济贫。光绪三十三年(1907)从军,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毕业。毕业后服役于冯玉祥部,历任哨长、连长、营长、团长。1922参加直奉战争,升任的二十五混成旅旅长,是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1924年参加北京政变,10月冯部改编成国民军,宋哲元任第一军第一师(后改为第四师)师长。1925年秋改任热河特别行政区都统。他曾在承德避暑山庄成立蚕蜂学校推广重桑养蜂,振兴热河农业。还兴办军械厂,可以小批量仿制德国毛瑟20响驳壳枪。1926年,宋哲元部撤离承德时,市民夹道相送。

1926年任国民军北路总指挥、西路总司令,先后在南口、多伦等地指挥所部对直奉联军和晋军作战。建于1926年9月17日五原誓师后,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军联军北路军总司令兼暂编第1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44方面军总指挥。1927年11月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中,任冯玉祥军第4路军总指挥。战败后冯玉祥余部退居晋南地区。负责北方军事善后的张学良将其整编,该部缩编为陆军第3军,下辖3个师,宋哲元任军长,归东北军序列。1931年6月,宋哲元部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由于29军并非蒋介石嫡系部队,武器装备极差,为改善之,宋哲元雇佣京津巧匠铸铁,29军全军官兵人手一把镔铁大刀,故有大刀军的说法。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宋哲元即率第29军全体官兵,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坚决表示:“哲元等分属军人,责在保国。谨率所部枕戈待命,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奋斗牺牲,誓雪国耻。”1932年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兼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33年1月2日,日本军队攻占山海关。10日,宋哲元奉张学良令,率29军由山西阳泉移驻北平以东的三河、宝坻、蓟县、玉田、香河一带驻防训练。第29军部队在宋哲元指挥下,在平东驻地准备抵抗日军入侵,迅速构筑工事,进行战前训练。1933年2月22日,日本关东军调集4个师团,纠合伪满洲国军队总计10万余人,向热河分三路进攻。3月4日,热河省主席汤玉麟率部逃脱,日军进占热河省会承德城。3月8日,宋哲元奉张学良电令接防长城线喜峰口到宽城附近阵地。随后,宋哲元指挥第29军将士在长城要隘喜峰口、罗文峪与日军展开血战。第29军以大刀队与日军展开搏斗,经过激战,消灭日军6000余人,获喜峰口大捷而震动全国。战后,宋哲元为29军题词:“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1935年,以喜峰口血战为背景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唱遍了全中国。 1936年被授为陆军二级上将。1936年8月14日,毛泽东在给宋哲元的信中对其抗日功绩作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先生情殷抗日,曷胜仰佩,曩者日寇入关,先生奋力边陲,慨然御侮,义声所播,中外同钦。”

1935年任平津卫戍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兼冀察绥靖公署主任等职。同年冬,日本煽动华北五省“自治”,国民党政府一再退让,同意在北平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宋哲元任委员长。宋哲元迫于压力,曾一度奉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抑制华北民众抗日运动,而受到国人指责。“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宋哲元曾幻想和平解决,中了日本人的缓兵之计,缺乏作战准备。28日,在日本大量增援后战斗打响。29军奋勇杀敌,宋哲元发布了愿与北平共存亡的全国通电。但28日下午,北平形势突变,宋哲元被排挤出北京。最后北平、天津也很快陷落。二十九军被迫撤退后,改编为第一集团军,宋哲元任总司令。1938年春,又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

宋哲元长年率军督战,日夜劳瘁,肝病复发,遂于1940年3月辞职离军改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到西安蔡家坡休养,途中行至其夫人长淑青的家乡四川绵阳,病情加重,医治无效,1940年4月5日病逝于绵阳。国民政府追升其为一级上将,遗体安葬于绵阳富乐山,并为其立一座高大的“神道碑”。冯玉祥、沈尹默、于右任为墓碑题词。朱德和彭德怀联名挽联:“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白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勿忧乎九泉。”

宋哲元墓

宋哲元墓位于绵阳市东郊富乐山。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陆军上将宋哲元,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4月5日病逝于绵阳盐市街永安公寓

宋哲元将军墓

,遂葬于此。墓茔坐北朝南,墓垣石砌,土园墓顶,墓四周以石条筑矮墙围护。围墙门前石构“八德亭”,内额刻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篆字。园外右侧草房3间系护陵人住宅。

1967年在墓园附近修建解放军第77陆军医院(今绵阳市疗养院),适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宋墓被毁,灵柩幸存。1978年由成都军区直接拨款在77医院内重建宋墓,占地400平方米,由墓道林园区和祭坛墓茔区组成。墓茔随坡筑台,四周砖墙围护,墓坐东向西,为石砌八面体,高3米,墓前横置石碑,上隶书“宋故上将明轩之墓”为冯玉祥题,尹昌言补书。1983年应宋哲元子女的要求,将位于芙蓉溪仙人桥川陕路侧的神道碑移入墓道林园区。神道碑呈正方柱体,高4.18米,正面镌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委员沈尹默手书的国民政府褒扬抚恤令及追赠陆军一级上将令,两侧碑文由中国国民党元老丁维汾撰文,于右任草书。距神道碑百米左右的“八德亭”由八根方形石柱支撑半球形石拱顶盖而立,高6.5米,石柱上的楹联挽对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现已恢复,其中有朱德、彭德怀题联一对:“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白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无忧乎九泉”。1983年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学良与宋哲元

1930年5月,蒋冯阎中原大战后,冯玉祥余部退居晋南地区。负责北方军事善后的张学良将其整编,该部缩编为陆军第3军,下辖3个师,宋哲元任军长,归东北军序列。1931年6月,宋哲元部整编为陆军第29军。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3天,宋哲元即率第29军全体官兵,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坚决表示:“哲元等分属军人,责在保国。谨率所部枕戈待命,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奋斗牺牲,誓雪国耻。”

1933年1月2日,日军攻占山海关。10日,宋哲元奉张学良令,率29军由山西阳泉移驻北平以东的三河、宝坻、蓟县、玉田、香河一带驻防训练。第29军部队在宋哲元指挥下,在平东驻地准备抵抗日军入侵,迅速构筑工事,进行战前训练。

1933年2月上旬,张学良以北平军分会委员长身份下令,将第29军编为长城线上对日作战序列的第3军团,任命宋哲元为总指挥,并以北平军分会名义拨给部分枪支弹药。与此同时,张学良还将铸有自己名字的指挥刀赠予宋哲元,以示信任和勉励。宋哲元在答新闻记者问时,向全国人民表示了“将士有誓死报国决心,余亦以战死沙场自勉”的抗日决心,并要求第29军将士必报着“有贼无我,有我无贼;非贼夺我,即我杀贼”的大无畏精神。2月16日,宋哲元奉命率领第29军向热河方向推进。

宋哲元非常珍爱张学良赠送的这把指挥刀,携刀率部在长城抗战中顽强地抗击了日本侵略者。1933年2月22日,日本关东军调集4个师团,纠合伪满洲国军队总计10万余人,向热河分三路进攻。3月4日,热河省主席汤玉麟率部仓惶而逃,日军进占热河省会承德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从东北踏进了华北。3月8日,宋哲元奉张学良电令接防长城线喜峰口到宽城附近阵地。随后,宋哲元指挥第29军将士在长城要隘喜峰口、罗文峪与日军展开血战。在敌我装备悬殊的条件下,第29军大刀队发挥神威,经过激战,毙敌6000余人,战果卓著,震动全国。1937年,以喜峰口血战为背景创作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曲唱遍了全中国。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宋哲元带着这把指挥刀率领第29军官兵进行了平津抗战。正因此,这把指挥刀也名符其实地成为了“抗日指挥刀”。1940年4月,宋哲元在四川绵阳病逝。

张学良将军赠给宋哲元的这把抗日指挥刀,经历了抗日战争的洗礼,受到宋哲元一家人的珍藏与爱护。日军占领平津后,曾对宋哲元的家进行过搜查。为防止意外,这把指挥刀被转移到宋哲元三弟宋慧泉家中,后又转交给宋哲元外甥女李惠兰保存。1985年6月,李慧兰和宋慧泉的女儿宋木兰将这把指挥刀捐献给军事博物馆。现在这把刀作为珍贵的一级历史文物陈列在抗日战争馆内。

宋哲元血战喜峰口日本帝国主义自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三省之后,本着蚕食中国以至最后独占中国的既定方针,加紧作侵略华北的准备。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制造伪满洲国的同时,即大造“热河为满洲国土”、“长城为满洲国界”的舆论,并集中优势兵力在东三省境内疯狂镇压抗日义勇军,以解除它侵热的后顾之忧。

1933年元旦,日军故意在榆关制造事端,随即炮击临榆县城。我国驻临榆的东北军第九旅何柱国部官兵忍无可忍,奋起还击,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国民党政府惟恐事态扩大,不肯支援,3日,榆关失陷,城内商号、民房毁于日军炮火者500户以上,民众死伤千余人。日军占榆关后,于10日占九门口,接着向锦州、通辽、绥中等处集结兵力,准备三路进攻热河。

面对日军的侵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于1月17日发表宣言,提出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立即武装民众的三个条件下与国内任何军队订立抗日的作战协定。平津沪等大城市的工人、学生、商人,各地民众团体、爱国将领纷纷通电要求抗日,就连一些参加“剿共”的国民党军将领也不断请缨。但国民党政府仍幻想国联的所谓对日制裁,而不作认真抵抗的准备。日军便于2月下旬以第六、第八两师团向热河进犯,守军万福麟等部纷纷溃退。日军所到之处,奸淫、烧杀、抢掠,无所不为。3月3日,热河省主席兼第五军团总指挥汤玉麟闻平泉失陷,即率部弃省会承德西逃丰宁。4日午时,日军先头部队128名不费一弹即占领承德。

热河旬日之间为日军侵占,全国人民极为悲愤。蒋介石在全国同声谴责下,竟将丢失热河的责任转嫁北平军分会代委员长张学良身上,迫张引咎辞职,由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取而代之。为给何应钦的嫡系部队及应付群众的舆论,调了中央军第二师(师长黄杰)、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和八十三师(师长刘戡)三个师北上,统由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指挥。

日军占承德后,随即分兵攻击长城各口。3月4日,日服部旅团从凌源出发占冷口。6日,为晋军三十二军黄光华师夺回。9日,服部、铃木两旅团联合先遣队进犯喜峰口,占领北侧长城线山头。驻遵化西北军二十九军宋哲元部一○九旅旅长赵登禹派王长海团急往救援。官兵们抱国耻奇痛,组大刀队500名于晚间潜登日军所占山头,出其不意地将山头日军砍毙。大刀队亦多数壮烈牺牲。次日,日主力部队抵达,下令三日内攻下长城各口。其步兵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喜峰口、古北口等处全线猛攻。时二十九军主力部队亦相继抵达。赵登禹率部伏处各峰峦幽僻处,待敌炮火暂戢,敌兵临近时,蜂拥而出,用大刀砍杀。赵负伤,仍督战,士兵更英勇,给敌以重创。同日,中央军关麟征部开抵古北口,官兵们激于爱国热情,与东北军王以哲部共同抵御日军第十六旅团的进攻。11日晚,赵旅与佟泽光旅分两翼绕敌后,占领日炮兵阵地,毁其大炮18门,烧其辎重粮秣。经过几天战斗,古北口方面国民党中央军三个师轮番上阵,遭受重大伤亡,12日退守南天门阵地。而喜峰口方面,日军虽多次进攻,终未得逞,14日后撤至半壁山。其后,日军在罗文峪、冷口分别发动过几次进攻,均遭守军抵御而未达目的。

日军谋杀宋哲元的第二个“皇姑屯事件”1937年7月7日深夜,驻卢沟桥附近的日军在进行军事演习时,诡称一士兵失踪,强行进入宛平县城搜查,并以此为借口,炮轰宛平城,进犯卢沟桥,挑起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当宋哲元在老家得知卢沟桥事变的消息后,极为气愤,一面用密电向南京谋求应变方略,一面电令前线将士“扑灭当前之敌”,准备返回前线。7月11日,宋将军携全家乘火车启程回津,就在这时,日军在其必经之地丰台车站铁轨下埋下定时炸弹,妄图将宋炸死。值得庆幸的是,火车过了丰台站后,炸弹才爆炸,宋将军安然无恙。

当时任宛平县县长的王冷斋(1892-1960),事后在《卢沟桥抗战纪事诗》中记载了这一鲜为人知的重要史实。诗中写道:

“寇公千里急归旌,

恰好危途过一程。

忽报雷声起车辙,

北门幸未坏长城。”

诗后“藉醒眉目”的附注记道:“宋明轩将军适请假回籍,闻警赶回,途经丰台,日人置炸弹轨下,幸车过一站始爆发,否则将为张作霖之续矣。”(见王冷斋著《卢沟桥抗战记事》)

丰台谋炸未成,日军又在平津线上的北仓七号桥边埋下地雷,再次谋炸宋哲元。7月19日晨,宋将军赴北平部署军事,车到北仓,地雷爆炸,宋将军再次脱险,未受伤害。

身后评价宋哲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他内心爱国意识和军阀意识同样强烈,常使他陷入激烈的思想斗争中。宋哲元有根深蒂固的军阀割据思想,在平津的所作所为,一半是为日本人所迫,一半仍是希望建立一个独立王国,搞军事割据。蒋介石对他花过大力气拉拢,但宋哲元最终还是不肯投怀送抱。芦沟桥事变以后,宋口口声声要为冯玉祥的西北军留点底子,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冯玉祥始终高过蒋介石。当时的形势,蒋介石已经实现统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西北军多少将领与时俱进,投靠蒋介石,宋哲元对冯玉祥的一片忠心令人慨叹。

宋哲元未尝不想抗日杀敌,但他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军阀思想最终断送了他的军旅生涯。蒋介石能够重用张自忠、冯治安、刘汝明等人,以及孙连仲等其他西北军将领,但不肯用宋哲元,就是看透了他的私心杂念。张自忠在鲁南用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五十九军和板垣师团硬拼,完全不顾伤亡,才获得临沂大捷;孙连仲守台儿庄,也是抱着将部队打光的决心,才有台儿庄大捷。正是这种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为中国最终赢得了抗战胜利。

归根结底,宋哲元是中国数十年军阀混战时期造就的人物,虽然有不屈的民族气节,但因为思想上致命的缺陷,无法成为抗日救国的中流砥柱。宋哲元最终未能战死沙场,得到一个军人最理想的归宿,的确令人惋惜,但也在情理之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