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词义】

主题:

zhǔ tí

a theme a subject a motif the burden the subject matter the key subject a topical subject

1、也叫“主题思想”。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

2、(狭义)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内容表达出的基本观点。

3、(广义)广义指题材概念,是社会生活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如改革主题、战争主题等。

4、主题指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的基本思想。

主题在不同的文艺题材作品中有不同的称谓,一般在记事、抒情类文章和作品中称作主题,而在论述类文章中称作中心思想。有时也称作主旨。一部作品可以有一个主题,也可以有多个主题。

主题的来源:

"主题"一词源于德国,最初是一个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主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是乐曲的核心。后来这个术语才被广泛用于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日本将这个概念译为“主题”,我国从日本翻译它时就借用了过来。我国古代对主题的称呼是“意”、“主意”、“立意”、“旨”、“主旨”、“主脑”等。主题是作者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以及对材料的处理、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它既包含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又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理解和评价。

大约从本世纪三十年代起,用在文章写作中的“主题”开始获得了另一种涵义——作品的中心思想。随后,文坛上逐渐形成了主题是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两说并存的局面。直到七十年代初期,后一说才终于取代前一说;至此,文章主题内涵的转意过程宣告基本完成。现在,国内流行的写作教科书上一般都把文章主题理解为中心思想,也就是通过文章的内容大意、具体材料抽象、概括出来的观念性结论。(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87年第5期《从主题、意说到“意在笔先”与“主题先行”)

主题的产生:

主题是作者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题材的加工、提炼中产生的,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它渗透、贯穿于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应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主题是读者对文章中心内涵的一种独特理解。

主题的基本特征:

1、客观性来源客观,是作者观察生活所得。

2、主观性带有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

3、观念性是观念形态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东西。

4、时代性任何作品都属于特定的历史时期。

主题的地位:

主题是文章和作品的灵魂,决定文章和作品的质量高低、价值大小、作用强弱,是文章和作品的统帅。

确立主题的要求:

正确 集中 深刻 新颖

注意事项:

1、 行文必须围绕主题展开;

2、 主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但不等于全部思想。

【其他解释】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主题”一词特指WINDOWS的视觉外观。WINDOWS主题决定整个系统的视觉样式,一般情况下,主题文件夹里面的文件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msstyles可视化风格文件,一个是shell文件夹。有的则只有.msstyles文件而没有shell文件夹。WINDOWS系统如果想使用第三方主题,必须安装WINDOWS 系统应用第三方主题的 uxtheme.dll补丁,同时确认系统“管理工具-服务”中的Themes服务已经开启并处于自动状态。Windows 每年都在更新主题

【音乐知识】

音乐术语。具有相对完整和独立意义的乐曲旋律。主题有自己的特征,能表达一定思想感情、性格特点,并可用作乐曲发展的基础。在些乐曲由一个主题发展而成,有些大型乐曲则往往由数个主题交叉叠置发展形成。在赋格曲中,“主题”是“答题”的对称,用主调陈述主题,用属调式其它调陈述答题

同名电影 主题 1979 苏联

外文名称 The Theme

更多外文片名:

Tema

Тема.....(Soviet Union: Russian title)

导演:Gleb Panfilov

编剧:

Aleksandr Chervinsky

Gleb Panfilov

主演:

Mikhail Ulyanov ....Kim Yesenin, writer

Inna Churikova ....Sasha Nikolaeva, museum guide

Stanislav Lyubshin ....Gravedigger, dissident, Sasha's friend

影片类型:爱情/剧情

片长:99 min / Germany:153 min

国家/地区:苏联

对白语言:俄语

色彩:彩色

混音:单声道

级别:Finland:S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上映日期: 1987年2月 西德

剧情

著名剧作家叶赛宁因苦于创作瓶颈,跟两位伙伴去一个古老的小城散心。在小城的地方博物馆,他被女讲解员萨莎的独特气质深深吸引。后来叶赛宁发现萨莎有个当作家的男朋友,他准备移民到美国,但萨莎不愿意并苦苦劝说他留下。后来叶赛宁在回莫斯科的途中发生了车祸。

幕后花絮

这是一部有争议的电影,在苏联被禁,七年后才得以重见天日,得到很大反响。内容涉及对知识分子的态度,牵涉到当时敏感的“移民”问题。多主题性是本片的特点,但作为贯穿整部影片轴线的基本却只有一个,它就是“创作”。几个主题彼此交织在一起,相互衬托或相互排斥,每个主题时而像音阶,时而像主旋律。影片蕴涵着创作者反省自身和重新认识自我的意味,从知识分子的角度来说故事,有知性深度,构思也巧妙。本片获1986年西柏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