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安县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概况

依安县是神舟七号航天员刘伯明、2009柏林世锦赛女子马拉松冠军白雪的故乡。位于大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北缘,属低丘波状平原,为齐齐哈尔市辖县。总面积3685平方公里,耕地20.5万公顷,县辖18个乡镇,25个行政村,人口48.1万人,非农业人口占19%,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曾以创建温带玉米“大双覆”高产高效模式和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白鹅之乡”而闻名遐迩。

历史沿革依兰是满语“依兰哈喇”的简称。清初时,此城曾叫和屯噶珊(汉文叫古城屯)后因赫哲族的葛、卢、胡三性居住,并成为此地的地方族长,便改名依兰哈喇。“依兰哈喇”汉语的意思为“三姓”,“依兰”为“三”,“哈喇”为“姓”,后简称为“依兰”,沿用为地名。

虞夏商为肃慎地;汉晋为挹娄地;南北朝时属安骨部的属境;隋为靺鞨;唐属忽汗州;金属胡尔哈路;元为海兰府顾达勒达(指生女真而言)路地;明为胡尔哈部。

清初,努儿哈赤征服东海萨哈连部时,把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三大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性)、卢业勒(卢姓)迁居于此。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筑城,设协领,此城原名是和屯葛珊(汉文叫古城屯),被王姓所据后,改名依兰哈喇(汉文三姓)。

雍正十年(1732年)设三姓副都统,管辖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黑龙江下游直到库页岛的广大地区,三姓副都统归吉林将军管辖,光绪八年(1882年)设三姓厅,三十二年(1906年)设依兰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依兰县,三年六月划属吉林省依兰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依兰隶属吉林省,为二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依兰县仍属吉林省,为甲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为十四省,依兰划属三江省所辖,在此后历次行政机构改革中此县均隶属于三江省管辖。

直至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依兰划属合江省所辖。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又将依兰县划归黑龙江省直辖。

1954年属嫩江地区;1960年属齐齐哈尔市;1960年复属嫩江地区;1985年1月15日复属齐齐哈尔市至今未变。

行政区划民国12年(1923年)10月,依安设治局划为4个区:南部龙泉镇为第一区;东部双阳镇为第二区;西北部三兴镇为第三区;北部(泰安镇等)为第四区。民国18年(1929年)1月,第四区(泰安镇等)划归克山县管辖。全县为3个区。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5月,实行保甲制,全县按警察管区划分为7个保。伪满依安县志康德元年(1934年),因龙安保地面狭小,人口稀疏而撤销,并入三兴保。全县为6个保,125个甲。

1946年1月1日,民主政权建立,,改1街11村为12个区(百川村改为中心区,泰安街改为城关区),辖155个乡。1950年12月14日,区改按1~12个数字排列为名称。

1958年8月6日,将1镇30个乡并为16个乡(镇)。同年9月20日,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成立依安镇、泰东、通宽(上游乡)、奎东(先锋乡)、新屯、新兴、三兴、中心、依龙、双阳、富饶、宝泉(阳春乡)12个人民公社,24个管理区,178个生产大队,1051个生产队。1983年恢复乡镇制。

目前,依安县辖5个镇、10个乡:依安镇、依龙镇、双阳镇、三兴镇、中心镇、富饶乡、解放乡、阳春乡、新发乡、太东乡、上游乡、红星乡、先锋乡、新屯乡、新兴乡;依安农场。

自然资源依安县盛产玉米、大豆、水稻、小麦、马铃薯、甜菜、亚麻等。大豆年产量在12万吨以上,马铃薯在8万吨以上。养殖业以牛、猪、鹅为重点品类迅速发展,尤其是大鹅饲养量达到400万只,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只。矿产资源丰富,以砂质高岭土、石英砂为重点开发项目,前景广阔。目前,探明砂质高岭土在长江以北仅有此地1处,储量、品位属国内少有。

经济发展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依安县逐步形成了糖、鹅、瓷、薯四大特色经济格局,促进了县域经济总体上水平和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199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9.4亿元,年均递增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64元。实现财政收入8400万元,年均递增13.9%。与此同时,党的建设得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社会稳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农村经济长足发展。坚持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深入实施产业化战略,强化支撑力,培育增长点,走特色路,打优势牌,确保农业丰收,农民增收。扩大小麦、大豆、玉米等9个优质品种种植面积;建设太东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太东农业开发小区以及吨田示范带、井灌水稻开发带和节水喷灌带。推进“1112”蔬菜开发工程,积极培育四大特色支柱经济。“鹅经济”发展迅猛。全县大鹅养殖总量和加工量目前已居全省首位,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白鹅之乡”。“糖经济”加快发展。依安糖厂生产的白砂糖连续7年创全国同行业评比第一。“瓷经济”开发前景广阔。今年高岭土开发生产系列瓷土3万吨。“薯经济”发展后力强劲。新增喷灌面积1.2万公顷,使喷灌面积达到2万公顷,节水点灌、水田和旱灌面积达到10万公顷,实现人均0.3公顷水浇地。据统计,当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9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6亿元,年均递增11%和25.9%。乡镇企业已达642家,总产值、利润和税金分别达到4亿元、3400万元和338万元。多种经营收入5.1亿元,年均递增37.8%,粮食总产达到84.7万吨,年均递增10%。

工业经济开始走出低谷。几年来,全县工业行业发展到21个,主要工业企业104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近3亿元,工业产品类近50个品种。同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亿元,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2.8亿元,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税达3134万元,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商贸流通繁荣活跃。改革开放以来,依安的商贸业日趋繁荣兴盛。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多条流通渠道不断拓宽,多种经济形式互为补充,一个沟通城乡、连接八方的大流通格局正在形成。市场体系趋于完善。全县形成了2处综合市场,9处农贸市场,7处专业市场,3处商品集散地,22处乡村大集等5个层次的市场格局。当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9亿元,城乡集市贸易额6814万元,年均递增12.3%和24.9%。

非国有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依安县十分重视非国有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非国有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达80.2%,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成份。在非国有经济中,乡镇企业所占比重达30.5%,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及其他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63%、1.2%和5.3%,并呈现了投入少、效益高、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特点。这一年,全县个体企业达到1.4万户,从业人员4.1万人;私营企业344户,从业人员3266人;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5821万元,商品销售额2.8亿元,上缴税金近1020万元。外向型经济健康发展。目前,全县合同签约利用外资建设项目3项,合同利用外资额358万美元,累计到位资金78.1万美元,外资到位21.8%。外贸出口供货总额2687万元。

城乡建设面貌一新。全县用于城乡建设总投资为1.3亿元。县城新铺设水泥、柏油环城路面5.4公里,乡镇修砂石路面167公里,完成路面养护493.5公里。新增下水管道6公里,全长达20公里。县城正大街统一铺设6600平方米过道板;改造路灯253盏。完成市话增容1000门工程,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到1万门。依安县交通方便,齐北铁路横跨境内,以县城为中心的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依明、依拜、依讷三条县级公路总长175公里,开通了依安到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多条线路。

科教、文卫、体育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当年,依安县共取得科技成果20项,其中达到市级先进水平1项。全县已有普及中学35所,在校生1.6万人,教职工1556人;小学校244所,在校生5.2万人,教职工4532人;职业中学18所,在校生65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还有专业艺术团体、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都有很大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特色经济依安,系取“依克明安”(旗)。自民国12年(1923年)建治至2004年,经历中华民国、伪满洲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3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人民不断地开发和建设,以及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衍,自然条件的交替和变化,而今已成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经济繁荣的农业县。

依安县的经济建步伐较快,是特色经济县份,主要特色产品有“糖、鹅、乳、豆、菜、薯”等,被授予“中国紫花油豆角之乡”,以“璀璨的北国明珠”、“美丽的绿色食品名城”而驰名全国。近年来,在全国招商引资大环境下,依安县委、县政府更新观念,转换视角,提出“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产业抓企业,全民招商招大商,增强财力壮实力”的方针,并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紫花油豆是依安县特色产品,以其体大、肉肥、味美无筋的特点,深受用户推崇。年种植面积10万亩,并严格按照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组织生产。1997年被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紫花油豆角之乡”。

图为紫花油豆角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