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一、词语闺情【拼音】guī qíng ㄍㄨㄟ ㄑㄧㄥˊ

【释义】妇女思所爱之情。

【示例】《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艳质娇姿,心动处此时未免露闺情。” 清赵翼《瓯北诗话·李青莲诗》:“盖古乐府本多托于闺情女思,青莲深于乐府,故亦多征夫怨妇、惜别伤离之作。”[1]

二、古诗《闺情》(一)李端《闺情》

【基本资料】

[题目]闺情

李端《闺情》诗意画

[朝代]唐朝

[作者]李端

[体裁]七言绝句

【原文】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2]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八庚;可“八庚九青十蒸”通押。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

【作者简介】

李端(约743-782),字正己 ,赵州(州治今河北赵县)人。唐代大历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官终杭州司马。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喜作律体。有《李端诗集》。

【赏析】

“月落星稀天欲明”,起笔描绘了黎明前寥廓空寂的天宇,这里全诗的背景。随后,诗笔从室外转向室内,描绘了另一番景象:“孤灯未灭梦难成。”天已将明,孤灯闪烁,诗中女主人公仍在那儿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她有什么心事?这里已经产生一个悬念。

可是,作者似乎并不急于解决这个悬念,而是把笔墨继续集中在那位少妇身上:“披衣更向门前望”。这神情就更奇怪了。她在等待什么?要去看什么?悬念进一步加深。“不忿朝来鹊喜声!”啊,原来是黎明时分那声声悦耳动听的喜鹊鸣叫,把她引到门前去的。“乾鹊噪,行人至。”这不明明预兆着日夜思念的“行人”──出了远门的丈夫马上要回来吗?所以她忙不迭地跑到门前去了。可是,门外只有车尘马迹、稀稀落落的行人,哪里有丈夫的影儿!她伤心透了:一方面是由于失望;另方面她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不忿”(即不满、恼恨)二字,正传达出少妇由惊喜陡转忧伤的心情。

【简评】

这首诗,明白晓畅,诗人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把一个闺中少妇急切盼望丈夫归来的情景,描写得含蓄细腻,楚楚动人,令人读了之后,自然对她产生深厚的同情。

喜鹊是无辜的。当然,读者也不能责怪女主人公无知、任性。长夜漫漫,孤灯独对,该是什么滋味!“不忿朝来鹊喜声!”这不仅是对一只鸟儿的恼恨,这里凝聚着的是对丈夫痴恋的深情、多年来独守空房的痛苦以及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无望的怨叹。

这首诗末一句写得特别出色。它不仅带着口语色彩,充满生活气息,而且在简洁明快中包容着丰富的情韵。诗人作了十分精炼的概括,把少妇起床和后来恼恨的原因都略去不提,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余地。这样诗意就变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了。[3]

(二)郑虔《闺情》

【基本资料】

[题目]闺情

[朝代]唐朝

[作者]郑虔

[体裁]五言绝句

【原文】

银钥开香阁,金台照夜灯。

长征君自惯,独卧妾何曾。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银钥开香阁,金台照夜灯。

●●○○●,○○●●△

长征君自惯,独卧妾何曾。

○○○●●,●●●○△

【作者简介】

郑虔(685-764),字弱斋,河南荥阳人。唐画家,工诗善书。开元中为广文馆学士,曾进献诗篇及书画,玄宗题“郑虔三绝”。与李白、杜甫为诗酒友。擅画山水。存世诗歌仅《闺情》一首。

【赏析】

唐代写闺情的诗歌很多,王昌龄的《闺怨》、李白的《子夜吴歌》、金昌绪的《春怨》三首诗,写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深情思念,细腻而准确,她们的形象,栩栩如生,历来被认为是唐诗中写闺中女子心情的优秀作品。

郑虔的《闺情》,跟这三首诗相比较,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注重闺中景物的刻画。“银钥”、“香阁”、“金台”、“夜灯”,奢华艳丽,衬托出闺中女子的孤独与寂寞。这一手法,后来被温庭筠继承并发扬光大了。温庭筠一首《菩萨蛮》词云:“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将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二、直接表达“不惯独卧”想法。看起来,这有些过于直白,但实际上它是对南北朝民歌的继承。南朝民歌中有一首《清溪小姑曲》,诗中后两句是这样的:“小姑所居,独处无郎。”不难想见,这是一位性格直爽的女子。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她更像军嫂,更适合做军嫂。王昌龄、李白、金昌绪诗中的军嫂,都太小资了一点儿。

三、出现了思念对象的形象。王昌龄、李白等人的诗中,都只出现闺中女子形象,她们的思念对象都游离于诗歌之外。而郑虔诗中,女子的一句抱怨,“长征君自惯”,透露出这位军人没心没肺、不懂女人心思的性格特点,是情窦未开的纯爷们类型。

四、抒情之中有幽默。都是抒情之作,但是,王昌龄、李白等人的诗歌,却是一味地柔情、缠绵,而郑虔的作品,显然还有泼辣、幽默的味道。

总而言之,即使是跟唐朝公认的同类题材的优秀作品相比,郑虔这首仅存的诗歌作品,也可以说是一枚硕果。它之所以能够保存至今,正是因为历来都有人喜欢它,觉得它是一首好诗。[4]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