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绍良(1917~2005)著名红学家、敦煌学家、佛学家、文史学家、收藏家、文物鉴定专家。原籍安徽建德(今东至)。其祖父是著名实业家周学熙,父亲是著名佛学家周叔迦。
1917年4月23日他生于天津三多里(今位于天津市区南京路)宅第之显赫世家。1923年入私塾,随开蒙师姚慎思先生读书,为他日後从事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受到家庭的影响,从小笃信佛教,诵念佛经。1935年,又分别随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和文史学家谢国桢先生学习古代文史,致力於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1936年到1937年,在北京大学作旁听生,学修文史等课程。同年,拜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为师,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史、佛学及书画艺术。1937年至1939年在家读书治学。1940年3月至8月,在云南省下关滇缅公路局公务科担任科员。1940年至1953年期间,曾从事过多种职业的社会工作。1949年後,在天津任新业硫酸场驻军办事处主任。1954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五编辑室(古籍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编辑。1969年9月,在湖北省咸宁市“五.七”干校,劳动学习。1975年5月,从人民文学出版社退休,到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工作。
1980年十二月,他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同年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佛教图文馆馆长。1981年12月,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1986年3月被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同年4月当选为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1987年3月,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会议上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同年4月,任北京佛教音乐团团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1988年8月,当选为中国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分会会长、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1992年4月,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文化部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北京市佛教协会第二、三届副会长、第四届名誉会长,以及第七、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
周氏长期从事敦煌俗文学及小说文学的研究。喜好书籍和碑帖拓片,所藏之宝卷为世人所少见。所集各种版本的各类章回小说逾万册,已捐给天津市图书馆。收集的唐代墓志拓片达四千馀种,编为《唐代墓志汇编》。所著《敦煌变文汇集》,为世界上第一部变文总集。其佛教方面的论文以文献研究为主,散见於学术刊物。
周氏一生勤奋著学,笔耕不辍,论著有《敦煌变文汇录》、《敦煌文学刍议》、《敦煌写本坛经原本》、《绍良丛稿》、《红楼梦研究论文集》、《清代名墨丛谈》、《蓄墨小言》(上下册)、《清墨丛谈》、《百喻经今译》;合著则有《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红楼梦书录》、《古典文学研究汇编•红楼梦卷》、《敦煌变文论文录》、《敦煌文学作品选》、《近代文论选》、《唐传奇笺证》、《资治通鉴•唐纪勘误》、《曹素公制墨世家》、《馂余杂记》等论著近二十多部。
周绍良先生於2005年8月21日21时30分,逝世于北京,享年88岁。冯其庸先生有一首哀悼诗《哭周绍良先生》:
一
先生与我旧缘深。六十年前结墨林。
难得一回聆雅韵,始知易水有真音。
二
先生红学是鹏鹍。两卷新书育后昆。
到老难忘脂砚斋,书来劝我要深论。
三
先生内典忒精醇。与我论谈古像真。
话到秦州麦积寺,摩崖大佛尚无论。
四
先生去矣万般空。南望平畴泪酾风。
往事仍如常日去,伤心从此不重逢。